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0个学生6个阿拉复旦成"地方名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13:38 信息时报

  上海消息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但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

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阿拉”声此起彼伏

  过去几年,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比例相当高,学校里的上海学生总数超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数量,除了日常教学,上海话更是成为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

  小赵老家在贵州,到上海读书刚满一年,一口上海话已经说得有模有样。说起拼命学习上海话的原因,小赵表示,一方面是上海同学很多,平时通过日常交流,对沪语耳濡目染;另一方面是,只有学会上海话,才能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因为食堂的师傅、宿舍楼的阿姨都讲上海话,自己刚进学校那会儿,因为语言不通,打错饭菜的笑话可不少。

  学校里的上海“情结”如此深重,难怪近来复旦屡屡为澄清自己是“复旦大学”而不是“上海复旦大学”而头痛。

  “阿拉”为何越来越多

  通常情况下,名牌高校在本地招生一般不超过30%。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吸收更多的本地生源,以提高地方的人才层次,就成为不少名牌高校的“要务”。确实,地方政府每年对本地的全国重点大学都会有不少投入,但这能成为“多分配招生名额”的理由吗?如果一个地区压过全国的人数,就未免照顾过头了。重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来自全国纳税人,招生规则当共同确定。地方政府对全国重点大学的投入,是不能与“招生名额多少”挂钩的。

  另外,记者从复旦大学招生办了解到,上海学生拼命往复旦挤,外地学生考不上清华北大才考虑复旦,也是学校乐意多招本地生源的重要原因。上海学子的本地情愫可谓由来已久,多数上海学生宁可在本地读专科,也不愿意去外地上本科。记者在复旦大学附中了解到,每年几乎有80%的学生填报复旦,一个学校的报考人数就超过了700人。

  “阿拉”一多问题更多

  本地生源连年看涨,其弊端也从大大小小小各个层面暴露出来。

  首先,上海学生过多,无形中是对于外地学生的一种排挤和冷落。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地上学,缺乏独立生活的预备阶段,也不利于个人独立。

  对于复旦大学而言,生源的单一化着实不利于学校发展。名牌高校招生本地化矮化了大学精神,也不利于海派新文化的革新与发展。要想真正成为名校,应该兼收并蓄,广收生源。否则,大部分是本地生源,全国重点高校在学科、师资、教学水平上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与地方院校有什么区别?新华(来源:信息时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