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谈·回声:自我价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1:21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林洁婷 实习生 邝芳丽

  王传真(新华社广东新闻信息中心总编,曾与王志纲共事5年)

  我为王志纲感到惋惜。他当年选择离开新华社,对他个人来讲绝对是个损失。我认为当年他要是不走,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他起码可以再上两个台阶———当年的“王大炮”,今天就是“王导弹”!他有着文学家的文字功力,有着经济学家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还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他本会成为中国新闻界里最顶尖的人物,成为樊刚和厉以宁,但他现在只成为了一名所谓的“策划人”,尽管名气挺大,却缺乏权威的认定。我倒感觉他现在活得很痛苦,我了解他,因为他本可以做得更好。

  我对王志纲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工作有着非常明确而又长远的规划。做记者时,他总是非常有计划地在写新闻,他所做的报道拼在一起其实就是一本书,而且会是畅销书,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他能使他的报道长久地“发光发热”,这是很值得年轻记者学习的。老范(读者)

  能像王志纲这样根据自己的想法洒脱地闯荡一生,也不枉此生了。但现实总让我们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开始放弃、遗忘最初的梦想。向前看开始被读为“向钱看”,沉浮世俗,最后消沉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里。老瑞(读者)
深谈·回声:自我价值(图)
图:上期《田炳信·深谈》(2005年8月10日)

  我非常喜欢《深谈》这个栏目,每期必读,能了解到各领域高人的观点,受益良多,很希望这个栏目的文章能编辑成册,让更多的读者受惠。本期提出人也可以分为“圈养、放养、野生”的提法很新鲜,也相当确切。本人就是较早期从国营企业进入由全外资管理的合资企业工作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回想起来就有被“放养”的感觉,付出了很多,学到的更多,个人能力被充分发挥,甚至连自己都蒙然不晓的能力也被挖掘出来了。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放养”对个人、对社会都绝对优于“圈养”。吴新(读者)

  把人分为圈养、放养和野生三种是就静态层面而言,如果放到一个人的身上来说,人的一生可能这三个阶段都会经历过,这跟一个人的精力和经历有关,也跟一个人的性格、喜好有密切的关联。有些人年轻时精力充沛,喜欢闯荡,不喜欢在固定的环境里安逸生活,他会选择“野生”;当到一定年龄时,他可能又开始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就会开始“圈养”。而有些时候,人的命运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跟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从社会结构来说,社会需要不同形态的人,如果全部的人都是野生的,那么这个社会的体系也不会健全。若耶(读者)

  我是一个准记者,我觉得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一个顶尖的记者,而不仅是洞察力和文采。一个只是看到一个个细节性的事实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好记者应该能把这些细节性的事实串连起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记者是一个瞭望者,站在时代的舰上,时刻报告暗礁的情况。记者是时代的弄潮儿,只把记者简单地理解为记录者,是不够全面。Sophy(读者)

  就生物学和环境保护而言,我们都明白应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人这种高等生物也是如此,“圈养”、“放养”、“野生”兼而有之。但我认为,这三者也不必全然割裂开来,比如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是“圈养”,但这并不排除我们的思想可以“放养”甚而“野生”,这点并不矛盾,关键是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因为“圈养”而长期处于麻目状态。只要调节好了,“圈养”一点不比“放养”、“野生”差,相反,它更能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之境。

  (以上看法仅属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立场)

  (金陵/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