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前进中的达孜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2:18 中国西藏新闻网

  达孜县城位于藏南谷地,拉萨河中游南岸,拉萨市以东20公里处。全县总面积13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5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11万公顷,可利用水域面积11535亩。农牧业是该县国民经济的主体,全县以农为主,牧、副、渔、林结合。全县辖五乡一镇,共21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达孜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淳朴的达孜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辉煌的建设成就。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自治区、拉萨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

江苏镇江市的无私援助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7719元;实现财政收入413.9 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511 元,比1994年的924.70元增加了1586.30元;实现乡镇企业产值7000 万元,比1994 年的83759元增加了6991.6万余元,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资金9232万元。工业园区从无到有,招商引资成效喜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县村村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有各类卫生机构6所,其中县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5所,有广播站18座,电视单收站89座,文化室5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1965年以前,达孜县城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除机关有几座瓦房外,其余均为石头房,十分简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达孜县加速了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1990 年支出城市维修和基建费7万元、住宿修建费20万元,1991年支出县城设施费9万元。1993年,聘请拉萨市规划管理局制定了《达孜县城道路、绿化、水系规划说明》、《达孜县近期建设说明》、《达孜县区详细规划说明》等;1998年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达孜县城总体规划(1998—2015年)》,从此达孜县城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县城街道开始形成,现代建筑逐渐增多,城市面貌逐渐发生变化。

  街道:1998年,开始修建县城街道,安装路灯,修建商品房,逐步建成了镇江路、希望路等,县城街道初步形成了两纵三横布局,县城初具规模。

  住房:城镇街坊的住户建房,一户紧连一户,布局一般为院落式,形成了退休干部职工住宿区、县政府机关干部住宿区和附近农牧民住宿区。1995年以前,居民建筑多为土石结构,俗称“碉楼”,多为平房,房高2.2———2.4米。后来城镇居民建住房,开始采用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许多居民房屋开始装璜,形成藏汉结合的现代民居。到2000年底,县城居民住房面积34392.96平方米。

  职工住房:1997年以前,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主要居住平房,住宿条件较差。1997年以后开始修建干部职工宿舍楼,职工住房水、电设施配套,较为宽敞明亮,通风采光条件优越。截至目前,全县有干部职工住宿楼8幢,县城职工自建住房131户。

  目前,兴建了镇江路、希望路、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县中学教职工楼、学生公寓、幼儿园、医院门诊楼、有线电视台、自来水公司、21个村委会建设等基础设施,实施了县城绿化工程,“村村通”工程,改善了干部职工生活条件,改善了单位办公条件,缓解了基础设施落后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为进一步推进县城建设,提升县城的服务功能,达孜县今年按照打造“拉萨市的新东郊”、建设“日光城边御花园”的工作思路,采取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通化“六化”措施,加强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县城形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进一步增加聚集外资吸引力。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自治区成立40年来,达孜县的农田水利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祖先们靠天灌溉抗旱、靠天排涝抗洪、靠天吃饭的状态,随着4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历史,达孜县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确保了农牧业长期丰收、农牧民长期得实惠。达孜县农田水利局仅在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期间,就组织和协调上下相关部门完成了97个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加高加固堤防46处,总长7.28公里;疏浚河道21处,总长7.27公里;新修干、支水渠道11条,总长3.74公里;新修田间水渠9条,总长2.3公里;维修加固干渠进水口4座;维修塘坝2座;新建排洪渠4条,总长9.78公里;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06750立方米;回填81400立方米;干砌石67460立方米;投入铅丝368卷,汽车头56个,华西车架18个,编织袋6万条;使用拖拉机39150台次,装载机82个台班,东风车12113辆次;投入劳动力171220 人次。工程总投入折款354.4 万元,工程建设保证了28700亩田地、6920 亩林地和1200亩草地的灌溉用水,新增灌溉面积480亩,确保了2760 户1435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725户3770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造中低产田13000 亩,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土地1.0672平方公里。卫生事业迈出可喜步伐

  民主改革以前,达孜县没有一个医疗机构,仅有几个民间藏医,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贫苦,缺医少药,过着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1959年,达孜县成立县卫生防疫站,70年代建成县人民医院,由当时的1名医生发展到现在的158名医护人员;由最初只有一间约40平方米民用房屋的达孜县医院到现在集住院部、门诊部、防保楼等为一体的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县卫生服务中心,促进了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设备落后、卫生机构单一、设施陈旧的面貌。医院于1998年底通过了“一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现有200毫安X光机一台、100毫安X光机一台、心电图二台、B超机一台、尿八项分析一台、721分光光度计一台、半自动生化仪一台等其它大型先进医疗设施。设有外科、内科、妇科、放射科、手术室、心电图室、西药室、检验科、藏药房等科室。能开展胃大部切除术、肠梗阻、胆囊摘除术、剖腹产、阑尾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等下腹部手术。医院最高年门诊量达18571人次,日门诊量达53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最高达338人次,病床使用率最高达60.8%,医疗、计划免疫和卫生普查工作有了依托,传染病、流行病发病率大大下降。镇江援藏硕果累累本报记者刘伟

  自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政策,镇江市先后从丹徒、丹阳、扬中、句容选派了四批11名干部到达孜县工作。据了解,援藏11年来,镇江市先后为达孜县援助资金2278.1万元。

  11年来,通过对内对外的积极争取和镇江市的大力援助,达孜县城乡旧貌换新颜。兴建了镇江路、希望路、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县中学教学楼、县中学学生公寓、幼儿园、医院门诊楼、有线电视台、自来水公司、工业集中区等基础设施和21个村委会建设,实施了县城绿化工程、“村村通”工程,改善了干部职工生活条件,改善了单位办公条件,有力地缓解了基础设施落后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11年的援助,促进了达孜县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农牧业科技在农牧区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成为西藏第九个实现“普九”目标的县区之一;普及了农村合作医疗,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提高了卫生保健质量;全县所有乡镇都通路、通电、通电话,为达孜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修路、盖楼、架桥、扶贫……镇江的对口支援改变了达孜县的面貌,也促进了民族团结。达孜县县长次仁央宗感激地说:“达孜的发展凝结着镇江人民和各级领导的心血,建在达孜大地上的每一座援藏工程都体现着两地的友谊,达孜的干部群众永远都不会忘记镇江的无私援助。”扶贫工作惠泽千家万户

  1965年之前,达孜县扶贫救济工作非常薄弱,1965年之后,针对西藏特殊的历史及生产发展情况,达孜县对不懂生产技术、无耕作农具、家中病人多、稍有生产能力的困难户加强了思想教育和技术扶持,给老、弱、病、残、人口多、劳力少的困难户发放救济款2000元。1966年,为推动达孜县各乡生产建设,河北省委、省人大支援山地犁5部、七寸犁15部、架子车20辆、镰刀200把、铁锹90把、羊毛剪50把、汤匙面盆90个,达孜县扶贫救济工作才开始起步,但因人多地少、劳动力弱、忽视计划生育等原因,扶贫救济工作成效不显著。

  1994年,按照拉萨市民政局提出的农区年人均收入400元以下,牧区年人均收入500元以下的标准,对全县贫困户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不脱贫不脱钩”的扶贫方针,采取县直各单位挂钩,对口扶持,县乡党员干部包户的方法,严格控制返贫现象,多方面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同时由自治区粮食局与唐嘎乡进行了扶贫共建,向农行达孜县支行贷款31万元,为各乡贫困户开办了短期育肥、种植、养殖等项目培训班,以集体、个人筹资的形式为贫困地区捐助化肥、种子、粮食、磨面机、大梁木、藏柜、草垫、卡垫、砖茶、蜡烛、清油、柴油、木床、棉被、衣服及其它生活日用品,为贫困户盖住房275平方米。后又通过民政部门投入8.6万元,集体筹资3万元,群众自筹1.6万元兴办了德庆镇桑珠林村养殖实体、邦堆乡叶巴村餐饮服务部、邦堆村油菜面粉等农副产品加工实体、林阿村短期育肥和渔业养殖实体。以上工作的开展,使达孜县扶贫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规渠道。截至目前,由县民政局拨款扶持和部分乡村群众自筹资金兴办的村办经济实体已有18个。这些实体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为扶贫攻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003年,借村委会援建机会,县民政局积极向拉萨市民政局争取上报了4个“短平快”的村办经济实体扶贫项目,并从扶贫款中预借2万元给唐嘎乡穷达村兴办了农副产品加工实体,实现纯利润1.5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献爱心”捐助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问题。在县委牵头深入开展“百名党员进农家”活动中,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由县直和部分中直单位的20个党支部237名党员捐款2.25万元,集中解决了全县26户贫困党员的脱贫致富问题。狠抓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

  达孜县乡镇企业在解放前基本没有,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来,达孜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工作的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关于促进社会投资优惠政策法规选编》的学习及各地招商引资先进经验的借鉴,不断加大投资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加强投资软、硬环境建设牞为引进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2004年,共接待客商40余批,有25个项目签订了投资协议(其中:旅游企业10个,投资12400万元;流通企业2个,投资350万元;工业企业13个,投资23317万元),协议计划总投资36067万元;目前在建企业共有10家,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9家,1家已建成投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达孜县从1993年创办第一家乡镇企业—章多砖瓦厂起步,10年来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04年底,列入乡镇企业统计口径正常运行的企业有14家。2004年,乡镇企业产值实现7000万元,比2003年增长43%,完成市、县目标任务的127.3%、107.7%,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多种经营稳中有升,劳务输出步伐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各项经济指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种植、养殖、运输、商业、加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上升的势头。2004年,多种经营收入实现2680万元,同比增长27.6%,完成市、县既定任务的105.1%;劳务输出累计达1.1万人次,可实现劳务收入1100万元。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达孜县旅游产业在40年前基本没有,发展旅游经济的意识淡薄,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孜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达孜的沿河、沿路、近郊优势,融入拉萨经济发展圈,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力争把达孜打造成拉萨的“御花园”、旅游休闲带,旅游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有正在运行的旅游企业2家,共协议投资580万元;当前引进旅游企业9家,总投资5260万元;在建旅游企业5家,共协议投资1960万元。

  为了通过旅游开发提高达孜的知名度,达孜县加大了旅游宣传工作力度,利用适宜的方式宣传达孜旅游的总体形象、环境和文化内涵,在雪顿节期间开展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宣传促销活动,并根据达孜实际制定了诸如甘丹寺、塔杰乡“金色池塘”度假村、桑珠林“大自然”度假村等7个“一日游”观光服务路线。

  达孜县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拓展了达孜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拓宽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和财税收入的渠道,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也极大地鼓舞了农牧民群众投身旅游产业的热情。该县邦堆乡9位农牧民群众使用8辆丰田4500越野车参与旅游运输业,年收入达40多万元。

  近几年来,随着达孜县度假休闲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前来达孜旅游观光、避暑休闲和朝佛的宾客络绎不绝,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达孜更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国内外旅游者领略藏民族风情的首选之地,达孜县的旅游产业也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两基”教育阔步前进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达孜县仅有传统的寺庙教育,民主改革后,成立了达孜县完全小学、乡民办小学等44所学校,在较远的乡村,也开设了教学点。

  “两基”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达孜县教育事业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科学指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通过自治区“普六”评估验收,2000年通过自治区“扫盲”评估验收,2003年通过自治区“普九”评估验收。“两基”目标的顺利实现,不仅为达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且对全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现实意义。

  几代达孜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在基础教育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辐射面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有各类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9所,教学点18所,幼儿园一所,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功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县在校生总数为46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0%,初中入学率达93.03%;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稳步发展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达孜县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和原则,不断加强达孜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维护稳定的社会局势、经济秩序和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达孜县综治委结合达孜实际,成立了县乡两级综治领导小组和综治办公室。45名综治工作人员、41名调委会人员、35名治保会人员、61名联防队员和6名司法助理员,充实了社会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力量。仅2004、2005年两年内,各乡镇就组织调解各类纠纷81起,调处人民内部矛盾17起,联防队员扭送犯罪嫌疑人至公安机关6人,实现了治理目标。

  完善综治工作制度、坚持重点地域重点治理、确保综治工作产生效益。

  一是对农村、寺庙等重点地域和重点寺庙采取综合治理强化管理。县综治委建立了《创安实施意见和标准》,并指导督促各乡镇创建此制度,全县21个行政村中创安工作达60%。

  二是协调相关部门对重点部门、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管理。联合公安、统战、民宗等部门,开展对外来暂住人员、租赁房屋、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剧毒物品、药品及节假日、大型活动日的清查管理,确保全县无一例治安或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来源:西藏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