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60岁“白毛女”经典芭蕾舞沈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0:36 辽沈晚报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债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听着这优美而久远的旋律,身穿红袄的“喜儿”台上舞动的身影不知不觉地就出现在眼前。从1945年歌剧《白毛女》诞生,到同名电影、舞剧、京剧的出现,每一次“喜儿”的出现都会让人震撼和感伤,每一回《白毛女》的重演都会勾起人们怀旧的情绪。

  9月5日,上海芭蕾舞团将带着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在辽宁大剧院起舞,此时距离《白毛女》的最初问世已整整60年,距离“喜儿”走上芭蕾舞台也已经40年。60年的沧海桑田,40年的风雨历程,《白毛女》从诞生到成长有着怎样的经历?本报作为《白毛女》此次沈阳演出的协作媒体,采访了上海芭蕾舞团的相关人士,揭秘60岁的《白毛女》。

  剧种的演变

  歌剧首登舞台

  王昆成第一代“喜儿”

  《白毛女》的诞生很有一点传奇色彩。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的“白毛仙姑”的传说: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样子。

  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听说了“白毛仙姑”的故事后,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故事的主题从民间传说中的惩恶扬善,转向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可在创作音乐时,当时的五位曲作者却犯了难——他们谁也没有看过《茶花女》、《蝴蝶夫人》这样的西方经典歌剧。经过多次失败,他们终于领悟出“《白毛女》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的道理,并成功地写出了民歌味极浓的《北风吹》等曲子。最初的演唱者本来定的是当时在延安的名演员林白,但是因为她正好怀孕在身,演唱者便换成了“有着清风一样的歌声”的19岁小姑娘王昆。

  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歌剧,王昆也成为《白毛女》60年历史中扮演喜儿的第一人。

  1945年4月28日,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会堂举行了首场演出。当时延安还没有演完戏首长上台接见演职员的习惯,但这次破了例,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邓颖超、罗瑞卿等一齐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就这样,一股《白毛女》旋风席卷了延安,席卷了陕北,席卷了解放区,最终席卷全国,并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中国民族新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

  拍摄电影

  田华出演第二个“喜儿”

  1950年,歌剧《白毛女》被改编为电影剧本,并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于次年首映。影片中,著名演员田华成为第二个喜儿,她生动形象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也成为了知名度最高的喜儿。曾在歌剧《白毛女》中出演过黄世仁的陈强继续扮演这个恶霸地主,而在当年他就因为把黄世仁的“坏”演绎得入木三分而在演出时险遭一位小战士的枪击。

  芭蕾舞剧40年常演不衰

  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的前身)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把电影改编成了芭蕾舞剧,并保留了歌剧的部分唱段和音乐,周恩来在各种场合看《白毛女》17次,常以观众身份提建议。

  比如,刚开始对于戏服的处理完全“写实”,做得破破烂烂的。周恩来建议:“舞台上不能只讲自然主义,也要有点浪漫主义。”结果,改动后的服装既有了时代特征,也符合芭蕾要求。喜儿进山后,原来是一下子从黑发变成白发的。周恩来和陈毅用商量的口气提出:是不是可以学四川变脸艺术,让喜儿慢慢由黑发变成灰发、最后变成白发?剧组果断采纳,于是有了发色的“四变”。当年,在《白毛女》中加进歌曲的尝试曾引起争议。周恩来认为,中国芭蕾应该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人有“载歌载舞”的传统,不妨加唱。结果,序幕及喜儿、大春相认等高潮,都配上了唱。这些精美旋律,传唱至今。1965年,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时,为剧中的喜儿担任伴唱的朱逢博一举成名。

  演员更替

  “喜儿”不老?摇六代芭蕾“喜儿”领风骚

  60年了,观众心中的“喜儿”没有变老,但是演“喜儿”的演员却在不断更替。除了歌剧、电影、京剧中的“喜儿”,仅是芭蕾舞台上的“喜儿”、“大春”、“黄世仁”就已更换了六代。如今第一代芭蕾“喜儿”蔡国英和茅惠芳都已出国定居,第二代“喜儿”辛丽丽在此次芭蕾舞剧《白毛女》来沈演出的阵容中担任艺术指导,新一代舞蹈家余晓伟、季萍萍、孙慎逸等人将分别在剧中出演白毛女、喜儿、大春等重要角色。

  古董道具

  芭蕾舞剧《白毛女》跳了40年,留下的故事四天也讲不完。其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部分道具,今天都已成了珍贵的文物。

  黄世仁账本用足40年

  看过《白毛女》的人都会记得地主黄世仁逼债时手持的账本,它从第一场演出被使用到现在,足足用了40年。这个账本是一本蓝色布封面的、一尺见方的小册子,册子用棉线结结实实地装订起来。为了追求更生动的效果,尽管观众们看不见,剧团的道具师傅还是用毛笔把整本账本写满了字。当时,要写足30张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凑数,剧团里每个人的名字都上了账本,有的甚至是绰号,大家都“欠了黄世仁一屁股债”。

  “白毛女”头套制作不易

  “白毛女”的白色头套是剧组最重要的道具了。它看似白色,其实是白、灰和淡黄三种颜色的头发做成。当时,这几种颜色的头发特别难找,化妆师们花了好长时间,总算在青岛买到了1米多长的头发,然后用钩针把头发一束束地钩进自己编织的纱套里,足足花了一个星期。

  幻灯片成绝版

  舞剧《白毛女》中有10个场景,每个场景需要3张幻灯片用作背景投影。最早的那套幻灯片已无法使用,1989年上海芭蕾舞团去加拿大演出前,特意请人重新制作了一套。当时画一张幻灯片要100元人民币。因为是绝版,所以这套幻灯片显得分外珍贵。在国外演出的时候,工作人员生怕把幻灯片弄坏,所以总是把放片子的柜子上了锁,舍不得让别人碰。

  本报记者 乔睿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