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里坤的牛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1:09 乌鲁木齐晚报

  巴里坤县展览馆想找一辆较完好的牛车摆进民俗厅,我们到几个乡去寻,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早已片甲不存。牛车是我最熟悉的交通运输工具。1951年的某个清晨,我懵懵懂懂地被父亲从被窝里抱起就往外走——这是打我记事以来,也是有生以来父亲惟一的一次抱我。母亲乐滋滋地提着我的裤子跟在后头。院子里已站着叔叔和其他几个人。父亲拍拍我的屁股:看,我们的新车。

  爷爷让父亲独立生活时分给父亲一辆木车,它高大的车轮有一米五的直径,车毂作为车轮的内圆嵌着18根车辐向外辐射着车辋,九段弧形的辋子对接出车轮的外圆。车轮作为整车最主要的部件要求最高,全用上好的榆木制作——巴里坤当地的榆木虽然坚硬而柔韧度不足,是不用的,而且木料要伐下放三年后才能制作。车辋宽约25厘米,厚20厘米,笨重非如此不能承载重荷和抗御坎坷道路的颠簸。为防止木料干缩使轮子散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用浓盐水浇浸一次。车轴也是木头的,轴与毂中间圆孔的吻合部分很圆滑。穿过圆孔的轴头上凿一方孔穿上车辖保证车轮不脱离车身。车身的主要部件是两根四米长的方木,前半截是辕口,后半截是车厢。

  这木车不知在崎岖的路上滚过了多少岁月,滚动中咣咣当当的响声,冬天里在雪路上碾出的吱吱呀呀声,能传得很远。因而人们总是叫它“老”木车。

  父亲这次从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买回的是铁车。其实它和木车的区别主要是在辋子的外沿,即车轮与路面的磨擦面上用大钉头固定了一层铁瓦子,而轮木比木车的轮木用材上薄了一半。车毂的中心穿插轴孔镶一个外呈正六边形内为圆的生铁车串,车轴与车串的磨擦部嵌进几条小方铁叫车条,以减少转动中对轴的磨损和减小磨擦力。如此一来,铁车不仅坚固耐用也轻便了许多,大大减轻了畜力负担,能装载比木车多的货物。

  这在当时,购置如此一辆崭新的铁车,装载更多的还有父亲发家的希望。

  两年后,父亲再添一辆新车,那辆老木车不知去向何处。从此,除了春种秋收的一段日子,父亲大多的时光都颠簸在永远走不完的路上。

  而那所谓的路,就是车轮和畜蹄造出的三条平行线。较松软的地方在车轮压过后留下深辙,久之形成深陷的坑,老百姓称之曰:“捣窝”。若某段路面捣窝深而且多,大家再绕道选择较平坦的途径走出新路。远望去每条路都蜿蜒曲折如蠕动的长蛇。正如鲁迅说的,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此的路只有如此的车才能避免翻车。

  1963年,我去乌鲁木齐读书,三年后我毕业回了一趟家。读书期间我没有回过家,因为无处筹措路费。走进院子先看到停放着的一辆新胶轮车。本是普通的人力车,将车轴加长后,加宽了车身,仿牛车制成较小巧的车厢,套上毛驴使用,所以农民们叫它“驴车子”。

  驴车子自然比牛车轻便得多,轴承滚动的磨擦阻力极小,胶轮的轻巧更受车主的喜欢,家家户户都购置了它,拉运柴草,运送肥料,无不用它,老人妇女出门也用它代步。每逢大集体有批量拉运的东西,各家的驴车子一齐出动,路上便见长长的车阵,排成一条长龙。

  驴车子的灵便,使赶车人的年龄向两极发展——十来岁的孩子和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力壮者不齿于作这小车的车户,但那原先的牛车也渐被遗忘,他们眼睛盯上的是拖拉机。

  驴车子的辙迹布满了田埂、草地和戈壁。春天往地里送肥料,秋天拉麦捆,冬闲去百里以外的戈壁滩上打梭梭柴。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空闲的日子。父亲理所当然地成了驴车的车户,继续走那永远走不到头的路。路还是那般的坎坷崎岖,车户们不只是赶车,一路要作毛驴的帮力。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儿子置了个车车子,治了老汉的背锅子,上下坡坡子,打着帮个子。

  背锅子就是驼背,这里所说的背锅子意即懒病,人懒不想动弹时总爱猫腰,就象驼背。儿子购置上驴车子,老汉们就闲不住,除要装车卸车,一路上还得当毛驴的“帮个子”。“帮个子”本指驾辕畜旁的帮畜,没有帮畜,只好由车户充任。

  其实,老汉们是心甘情愿地作儿子过日子的帮个子。多一双手多一份力,多一份付出多一份收获,老子只要能动弹,不肯在家吃闲饭。

  说不清是哪一天牛车从路上消失,驴车子也看不到了。父亲确实老了,我们不能再让他作帮个子。我想接他到城里住,可他说啥也不来。

  七月里,县城要举办旅游观光会,期间有传统的赛马摔跤等项目的体育运动和文艺演出,我给儿子说,你打一辆的,去乡下把爷爷接来,让他玩几天。忽然间我心里一动,加上一句,你顺便问问你爷爷还想不想他的牛车。

  谁知儿子斜睨了一眼,你要真想好好孝顺一下老爷子,弄辆好些的——起码也得桑塔纳吧。打个夏利,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责任编辑:高毅写信)

  作者:高方 李培锋 李学明

  (来源:新疆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