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萧红的声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1:04 今晚报

  因为喜欢作家萧红的作品,也同情她的身世,我读了很多她同时代人回忆萧红的散文。二十多年前友人王观泉编印《怀念萧红》专集时,我提供他若干资料,记得当时向他表示,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诗人高兰(1909—1987)的一篇《雪夜忆萧红》。多年来总挂念着这件事,从别人写的萧红传记中,如葛浩文著的《萧红新传》,所引资料比较齐全,却亦不见有关的摘引,可见他也没有找到这篇文章。

  近来我整理旧藏文艺期刊,不想在1947年9月江苏徐州创刊的《前路文艺》第六期上发现了这篇散文。我以为高兰的文章丰富了萧红传记的内容,填补了1938年9月萧红离开武汉到重庆以后的一段少为人知的经历。诗人高兰也是黑龙江人,生于爱辉县。他与萧红初识于抗战开始后的汉口。当时萧红住在武昌凤凰台,离来自东北的作家罗烽、白朗的住处很近。他们常常聚在罗家一起聊天,谈哈尔滨,谈大海,谈写作,谈鲁迅先生……高兰说:“也有时候谈到她(萧红)那低垂的两条辫子和衣饰,有一次武汉的一个小报上,登了一篇《女作家高兰和萧红》,把她和白朗笑得半天都喘不过气来……”武汉失守那年的冬天,高兰由武汉辗转到了重庆,又由那里乘船到宜宾,“第一天夜晚宿在江津,由于时间尚早,我特地上岸去访罗烽、白朗,想不到萧红也正一个人住在罗烽家里。看到她更为憔悴了的面容,不禁在心中就低低地叹息了一声,然而又不免为她那深红色镶着大宽边的绸质旗袍一惊,好漂亮的衣服啊……”萧红一向喜欢红色。“四川的冬天仍是十分寒冷的呀,特别是靠近山边的高处……我们几个人围坐在那四面透风的支离破碎的木板房子里……两位热情的主人,特地取出来多年的泸州大曲,还有一整瓶的江津橘精酒,一碟泡菜,一大盘腌肉,我们便谈笑地吃喝起来了。那天喝酒最猛而又最多的就算萧红了。这使我非常惊讶,但渐渐地由于谈话中,我知道这一年多,她深深地受了伤害,同时又陷入了一个新的痛苦境地被熬煎着。她是由武汉而来的,经抗日民族革命大学来到重庆的,为了休息,为了暂时忘记点什么在江津小住,令人十分的伤感而又哀戚。当醉云润红了她的双颊时,她忽然站起来取出一本书说:‘为了欢迎寒夜而来的诗人,我朗诵一首诗吧’。我不记得是谁的诗,但那样的哀婉凄凉的诗,她还不曾读完,便用那本书把脸盖住了。”其时萧红的心情是寂寞而忧郁的。她离开武汉,一个人到了重庆。找到了端木蕻良,却没有地方同居,身上还怀着萧军的孩子,不得不在临产前到了江津,住在白朗家里。孩子早产,成了残婴。后来,萧红向朋友倾诉:“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以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现在的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高兰正是在这时候重逢萧红的。在寒冷的深夜里,高兰默默无言地走下了高坡,主人和萧红送他到江边。“接过来他们馈送的一大包橘柑,我握一握手,上了划向江心的小划子。‘再见吧!红、烽、朗,回来时再看你们!’‘不要回来了!再走就走到咱们家乡去了!你不想家吗?家乡这时候已经下雪了!该有多冷呀!’萧红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好像叹息似的轻喟了一声:‘我们多么想那雪呀!’”萧红的话就像是一首诗,把四个流亡的东北儿女的心声毫无遮掩地倾吐出来了。站在船舷边,高兰看见他们三个人,仍远远地站在黑暗的江边上。“‘再见!’尖锐而凄厉的,好像呼唤着失散的人似的是红的声音,‘咱们家乡见吧!’尾声被旷野的寒风吹跑了。”萧红时刻思念着沦亡了的家乡。她是多么向往有一天会回到东北去。为此,她含着眼泪写下了感人的《呼兰河传》。高兰的这篇回忆,写得十分动情。他以诗人的笔触,为我们留下萧红真实的面影,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前路文艺》十六开本。《中国现代文艺期刊目录》中说它共出三期,我却藏有第一卷一至六期,并二卷一期一册。最后一期出版于1948年6月。编者为张苇,作者的名字都很生疏,较熟悉的则有绀弩、杨刚、庄涌、林咏泉、铁马等。是否即出到二卷一期仍待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