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区25周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0: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特区25周年(组图)
1980年8月26日是一个值得人们记忆的日子。

  就在25年前的这一天,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特区”这个名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今天,“特区”25岁了,“特区”长大啦。

  25年间,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建设从无到有,小城镇演变成大都市,经济总量多年来持续翻番,特区建设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随着历史变迁,特区“特”之内涵也正经历着巨大变化。昨日,本报记者分别走访三大经济特区,探讨深圳、珠海、汕头“特”的变迁。

  策划刘启达文/图记者刘启达、王冲寒、王锋

  以崭新思维 一如既往“特”下去

  深圳:特别能改革、能创新、能开放

  本月17日,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论及目前深圳特区之“特”时指出,深圳今日之“特”已非昨日之“特”,不是过去优惠和政策之“特”,而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这“三特”,此“三特”是深圳求得发展的根本。

  此间,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博士指出,目前特区之“特”就在于以创新之勇争天下之先,深圳要发挥新的特区功能,要有特别的胆略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先行先试已不再是特区独有的权利,特殊政策已不再是特区的护身符,唯有以创新之勇争天下之先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珠海:加大改革探索之路

  昨天,珠海市委政研室主任陈岸明受访时称,过去珠海特区的特色,主要在于它享受的特殊政策;而现在特区的特色更多在于国家赋予特区的定位———“特”在不断探索。

  25年间,珠海一直都在探索新时期的发展之路,包括城市建设、改革创新、企业发展等很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这些都没有依靠政策扶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珠海特区更应当发挥自身特长,加大改革探索发展道路,继续为全国提供启示与示范。

  汕头:做全国试验田、排头兵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吴小云向记者介绍说,至去年汕头已先后审议通过了47件地方性法规,其中多项法规条款填补了国家和省的立法空白。如制定了国内地方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条例》、全国首部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法规以及率先在全国制定的《汕头经济特区华侨房地产权益保护办法》等等,保障和促进了社会发展。

  汕头特区首任管委会主任刘峰认为,经过20多年的积累,特区无论从基础条件到人们的意识观念都要比其他地区优越,特区还有立法权和较大市法规制定权,可以继续发挥试验田作用,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特区人 25年磨砺打造新生活

  深圳·朱明程:从贴牌到自主知识产权

  昨日,深圳大学教授、泰嘉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项目执行总监朱明程受访时论及深圳“三特”之创新,他现身说法:深圳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泰嘉乐。

  几年前,泰嘉乐买技术做贴牌的DVD、VCD视频产品,价格、产品样式都是别人说了算,大量的生产附加值都拱手让给人。从2003年起,朱明程等人开始视频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并于今年获得成功,朱明程说,泰嘉乐多年前还是一个小公司,但自从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泰嘉乐翻身一跃成为世界手持多媒体终端生产商的领头羊,他们也开始了买技术到卖技术的转变。

  据统计,深圳已拥有5万个自有品牌,早已摆脱贴牌生产的处境。

  珠海·寿伟春:全国首获科技重奖

  昨天,寿伟春在受访时感叹道:企业发展只有探索创新才有进步。

  早在1992年,珠海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在获奖队伍中站着一个人,他是珠海汉胜公司的老总寿伟春,他和同事们获得的是四等奖。当时,汉胜的年产值才2000多万元。10多年后的今天,汉胜的年产值已经超过6.5亿元。其后,汉胜完成了50欧姆天线电缆的工艺研究,该产品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垄断,使其价格在国内市场平均价格已经降到每米100元。

  汕头·刘峰:当年交通似“骑马”

  去年,汕头特区最早建成的宾馆迎来了20周年庆典。这家普通的星级宾馆当年竟被特区人誉为“熊猫”,邻近县市人骑了十几公里路的单车上城一睹“熊猫”芳容。

  汕头特区首任管委会主任刘峰告诉记者,一位外商前来考察投资环境,路道崎岖,坐车像骑马,回去后立即给刘峰打来电话说“以后再也不敢回汕了”。潮籍乡亲刘世仁回汕访问不巧碰上香港股灾,当年电信极不发达,接通一个电话要等上一天,急得他连夜驱车回港。现在这些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特”别事件 创新然后发展

  深圳:设引智办引海外人才

  为引进海外人才,深圳专门设立了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引智办),由引智办专门管理留学人员到深创业和工作的职能机构。同时,引智办还引进境内智力,该板块主要以引进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

  据深圳市人事局负责人昨日介绍,目前该办引进海外人才7500多人,同期“海归”在深圳创业500余家,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自2001年至今年,深圳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博士后、博士、硕士等达20余万人。

  珠海:省内首名政府雇员

  万浩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珠海特区市民。2004年1月,珠海在省内首次招聘政府雇员,他被统计局录用。昨天,记者找到正在机房工作的他。

  “现在工作很顺心,主要做统计局计算中心软件编程工作,属于政府雇员编制中的普通雇员,每年年薪大约五万多元,工作环境很舒心。”万浩刚刚买了住房,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他告诉记者,与过去的单位相比,政府雇员既稳定,又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我有个目标,就是成为专家型的人才。”

  汕头:24小时内答复

  刘峰告诉记者,当年中央之所以批准汕头试办特区,很大程度是考虑到汕头的华侨优势。

  1982年,汕头特区准备创办一个加工喷胶棉的合资企业,申请文件在省里“旅游”了一个多月盖了20多个章最终还是被退回来。1987年,据企业要求,特区经济发展局承诺:可以一次办完的事,不让企业跑第二趟。审批企业的时间从一个月缩短至一周。企业的合理要求不论能否办到都应在24小时内答复。该举措震动了海内外。

  特区.成长

  “深圳速度”

  深圳GDP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用了整整18年,但达到2000亿元只用了5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2年。25年来,深圳累计创造了2万亿元GDP,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累计上交国家3663亿元的税收……25年来,深圳的生产总值增加了1800倍。

  珠海:高速向上

  目前,珠海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

  在高速向上的发展曲线背后,一个以信息产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正在珠海形成。

  汕头:越来越优秀

  1.6平方公里—52.6平方公里—234平方公里,20多年来,汕头特区的面积不断在长大,特区发展的步伐不断在迈进。进入了21世纪,汕头已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首批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行列,并被授予中国潮菜之乡,现在又向国家园林城市努力。
特区25周年(组图)
深圳一普通职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家庭布置。
特区25周年(组图)
改革开放初期制造鱼钩的一种机械。

  “记忆深圳”

  千牛聚特区:“拓荒牛”贺特区25华诞

  实物近千件:记录深圳改革开放史

  本报深圳讯

  (记者李少华摄影报道)普通的旧马灯、雨鞋,拍卖过中国第一块国有土地的木锤,股票……这些记录深圳特区25年改革开放史的历史实物,昨日开始在深圳市博物馆展出,无声地诉说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创业伟绩。

  同时,深圳市首届牛艺术展也在隆重展出中,来自世界各地近千件“牛”雕塑汇集一起,烘托出深圳特区“拓荒牛”的精神风貌。

  25年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记忆深圳—深圳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展以“记忆深圳”为主题,展览将深圳经济特区25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特区开创时期、增创新优势时期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

  此次实物展占了4个大厅。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实物资料,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如小平同志南巡视察深圳时在宾馆所用的书桌、沙发;首任深圳市市长所用的电风扇;1981年时的营业执照……

  盐田社区直选投票箱成展品

  据介绍,此次举行的《记忆深圳———深圳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展,是深圳正在筹建中的全国首个《深圳改革开放史》博物馆的一次预展。从中挑选出了实物近1000件,照片近200张,文件20多份,11个音像资料。盐田区社区直选的投票箱也在其中。

  深圳第一台钢琴流失21年

  展品一览

  这次展览展出了深圳历史上第一台钢琴“依巴赫”。这台钢琴已有40多年历史,深圳市博物馆征集部的张龙讲述了“深圳第一琴”颠沛流离的故事。

  1962年国庆期间,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女士要在深圳开演奏会,香港各界人士积极响应筹款,购买了这台前西德产的依巴赫牌钢琴为音乐会伴奏。此后,这台“依巴赫”就被放在了深圳老戏院的后台角落里。

  1980年5月,一场暴雨引发了深圳历史上罕见的洪水。“依巴赫”受水浸泡,88个琴键一个都弹不起来,只能送去修理。后几次搬迁,流落他乡21年无人知晓。直到2003年4月才被发现,此后这台钢琴就住进了《深圳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展的展厅。

  资料链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鼓励客商及其公司投资设厂或与我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工业,并在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优惠条件。这4个特区的总面积为526.26平方公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企业、综合体制。

  深圳: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1年3月成为副省级市。

  珠海:1979年建市,1980年8月26日成立特区。1984年得到国务院批准,珠海把特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公里。汕头:1981年正式成立特区。

  特区最大贡献

  在于改革创新

  深圳从25年前的渔村迅速跻身国际性大都市,这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一个奇迹。

  “特区”这个概念在今天尤其受世人关注,纵观特区发展25周年,特区建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政策如何优惠,而是要大胆改革与创新。

  常有人称特区建设是沾了政策的光,在25年后的今天,我们自问,昔日的优惠政策还有多少?

  正如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所说,在优惠遍地开花的时候,你还能靠优惠吗?改革与创新是特区发展之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才是特区的死穴,持续的改革创新方能使特区建设立于不败之地。(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