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方老汉”们咋去找市场(唠唠农家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05: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郑有义

  眼下,一些地方干部说得最多的就是教育和要求农民“找市场”了,而批评农民最到位的也许就是农民的“观念陈旧”,“不找市场找市长”。可是,难道现阶段的大多数农民,真的能找到“市场”吗?

  我想起了在西部采访过的方老汉。春节前,我在某地村民方老汉的仓房里看到,从地面到房顶堆满了洋葱。由于储藏时间太长,又无好的储藏条件,洋葱已经干瘪、发芽。问,怎么种这么多洋葱?老汉说,乡长说去年洋葱市场最贵卖到每斤1.8元,今年要多种。咱就听了,1亩4分地全种了洋葱,起了6000多斤,现在可好,8分钱一斤也没人要了。问,不先了解一下市场吗?答,咋了解?咱就知道别人种啥咱种啥,领导让种啥咱种啥。问,明年还听不听了?答,还得听。要让咱自己说了算就更糊涂了。

  老汉说的是实情。方圆没走出百里、只看过“巴掌大一块天”的“方老汉”们,你让他自己咋去找市场?

  说起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农民们也早就知道了,种地、增收都必须“找市场”,可他们最没底、最害怕的也还是“市场”。“市场”在哪儿?有多大?变不变?啥时变?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心中无数,于是,只能像刚入市的股民一样,盲目地“赶行情”、“跟大户”。东家种大葱发财了,西家养蝎子赚钱了,南村搞草编富了,北村养奶牛“肥”了,就一窝蜂去跟,结果当然是使农产品迅速由“短缺赚钱”到“过剩卖难”,陷入“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越跟越亏”的怪圈。

  近年来,随着龙头企业和农村经纪人的越来越多,对解决“卖难”起了一些作用,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民仅仅是一种外围的、互利互惠的、又很脆弱的买卖关系,“大家一齐赚”,都乐呵,“大家一起赔”,谁也不干。至于在一些地方很活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还处于不成熟、不规范阶段,他们的作用只能相当于农民“找市场”的“小舢板”。

  如果说,在农产品短缺或局部短缺的条件下,少数农民率先赌博式的下注,尚有可能蒙对了市场的话,那么在现阶段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农民的“找市场”已不应该、也不再可能仅是农民的个人行为。必须使“方老汉”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变散兵游勇为集团军,走上庄重的、插着小旗的市场经济谈判桌。通过自己成规模的农产品来“找市场”、引导市场甚至掌握市场,才会不断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和市场空间,加速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但这一命题始终未破题。

  这是因为,农民要真正组织成“集团军”,成为市场主体,还有相当的局限性,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取决于种田农民素质的提高、准确迅捷的信息渠道、农业科技的进步、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绝非一蹴而就。在这样一个阶段,各级干部尤其要做好帮助、服务、提高的工作,要多做细致、扎实的工作,多想办法、多做具体事情,任何以“市场经济”为由忽视、放任甚至放弃对农民的组织、引导的做法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8日 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