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放租业主:警惕多把钥匙开你家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1:04 南方日报

  投资提醒

  房地产新政后市场上出现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房屋长线投资的增多,放盘量增加,而不少买家也暂缓了购买新房的计划,二手楼租赁市场更趋兴旺。租赁在大小中介行的业务比重也不断攀升。

  相比手续复杂的买卖交易而言,房屋租赁显得较为简单。只需要看房、签合同下订,然后租客入住即可。有不少业主也会选择到几家中介行放盘,图的就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价格“出货”。

  要让中介人员方便带人看楼,不少业主都会把钥匙留给中介行。据中介公司统计,通常业主留钥匙在中介的物业完成租售的时间都比较快。虽然方便了租售交易,但由钥匙引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中介是否会像业主那样盯紧并且爱护房间里的陈设?其次,由于几家中介都可能带人来看楼,出现问题该追究谁的责任?业主最不放心的一点就是,万一钥匙被别有用心的人私自配了,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更难说了。

  近期因为中介持有物业钥匙的问题,本报已经接到多起投诉事件。部分中介公司和中介人员,或是由于管理疏忽,或是由于素质不高,追求业绩,并没有充分重视业主的房屋钥匙问题。出现的问题也可大可小,小则在地上看到乱丢的烟头杂物,大则酿成失窃案件。

  据了解,目前一些保安措施严格的楼盘会要求业主将钥匙放到物业管理处,无论任何中介带人来看楼都要通过保安员带领或是在管理处登记在册。但更多的楼盘却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不少中介和保安已是熟人,保安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阻止经纪带客人看房。更有一些旧的楼盘根本没有保卫措施,物业和周边房屋的安全状况堪忧。

  更令业主气愤的是,中介私配钥匙已蔚然成风,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称之为“行规”:业主今天在一家指定中介行放下一把钥匙,几天后可能会有多个中介拿着配好的钥匙堂而皇之地进门。

  为了防止出现业主钥匙“满天飞”的情况,一些大的中介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一般流程是“业主交出钥匙——中介公司开具收匙收据——将钥匙编号保管并将物业资料录入电脑——营业员填写借匙登记并借出——营业员看楼后交回钥匙”。除了严格规范钥匙出入程序外,中原地产等公司还通过分行秘书专人管理钥匙等措施增加保障。

  另外为避免出现纠纷,有行家建议业主最好与存放物业钥匙的中介行在委托合同中约定如有其它中介行人员来借钥匙,必须由该行的经纪带领其它中介和客户到该物业开门及关门。此举除了可以防止其他中介偷配钥匙外,保证物业门窗及水电关好外,也可以在出现钥匙流失的情况下首先追究该中介行的责任。

  案例一 弄丢钥匙 住宅成“旅店”

  市民陈先生两个月前将自己天河区一套住房拿到附近两家中介行放盘出租,并各放了一把钥匙在这两家中介行。随后连续一个多月房子都没有租出去,陈先生有一天回到这套房子查看时,竟然发现房间里多了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具,被子也被人盖过,明显是有人入住过。

  陈先生大怒,于是将其中一家中介行的钥匙收了回来,只在另外一家名气大些的中介放“独家盘”,然而继续有迹象显示还是有人在夜里入住。陈先生于是到这家中介行了解情况,没想到放在中介行的钥匙竟然“不翼而飞”,业务员支支吾吾解释不出钥匙的去向。最后的解释是:可能是钥匙在几个中介行之间借来借去弄丢了,至于谁在陈先生家里“借宿”就更不得而知了。

  案例二 当冒牌中介遇到租客……

  海珠区一业主在几家中介放了盘出租,熟悉中介“行规”的他只在一家中介行放了钥匙,并与其他几家中介行约定,如果有客人看楼,可以到那家放了钥匙的中介行去借。不出几天,房子通过放了钥匙的那家中介行顺利出租,租客张先生也搬了进去。有一天张先生坐在客厅里看书,忽然门一响,竟然有个不认识的中介带了人来看房子。该中介在张先生的追问下,就谎称他是那家有钥匙的中介公司的经纪。张先生于是叫来那家中介行的负责人,这名负责人一眼就认出该中介是旁边中介行的人员,而此人之前曾经来借过钥匙,然后自己偷偷配了一把。

  案例三 中介忘关窗 公寓变泽国

  李女士在珠江新城花40多万买了一套公寓作长线投资,为了租出高价又花了五万多元精心装修了房屋,并且购置了全新家私家电。然后在某中介行登记放租,并委托这家中介行,如果有其他中介行要带人看楼,可以借出钥匙,但必须按时收回。随后有不少中介都打电话给她说要带人看房,李女士也欣然同意。

  因为工作忙,李女士出差十余天后才回到广州。当时正逢雨季,李女士到公寓一看就惊呆了:房间的地上全都是水,电器也都受潮无法正常使用,而窗户则是开着的,连续几天的大雨都被风刮进了房间。而那家中介行则称,这几天只带过两次客人来看房,钥匙倒是借出过几次,房间进水的原因可能是前几天其他中介行人员带人看楼时开窗透气却忘了关。李女士查遍了几家打过电话的中介公司,却没有一家中介行愿意对这件事负责。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王昊

  图:

  制图/陈颖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