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山下乡”新旧比——政治原因及社会协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4:10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今天的“到西部去”、“到农村去”是社会成员在获得行为自由的条件下对行为机会的选择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到1981年10月17日,上山下乡政策

调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基本结束。

  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前后,全国各地掀起上山下乡的政治浪潮,许多地方出现“一刀切”、“一锅端”、“一片红”的极端做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城镇中学生被送往农村。

  许多城市知青被完全农民化了,刚回来时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生活,基本上都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等方面慢慢改了过来。

  经历过文革,常年研究文革问题的胡守钧(复旦大学传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将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与现在的“返乡潮”做了一个比较,他认为:两者虽然从形式上很类似,也确实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如都是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去的青年也或多或少地具有想使国家富强的理想,但是总的背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宏观上来看,过去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处于政治原因而强制推行的,那时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城里无法负担这些劳动力人口,而且文革发动后,青年的热情被鼓动起来了,出现了无法安置的问题。

  现在的“上山下乡”,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产物,重要的是,它不是强迫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微观上来看,过去的“上山下乡”运动不排除城市青年为农民普及文化,做很多工作,并和农民的结合产生人才的事实。但这些人带给农民的负担远远大于正面的影响。

  而现在的“上山下乡”负面影响则很小,他们带来的先进地区的技术和观念正一点点地影响着当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孙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