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似真似幻游鲁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6:03 人民网
似真似幻游鲁镇(组图)
鲁镇双面戏台

  早就听说绍兴柯岩风景区建了一个名叫“鲁镇”的主题公园。这个鲁镇,是根据鲁迅小说中对当年家乡的种种描写综合概括而建。鲁迅当年把小说《祝福》、《故乡》、《狂人日记》等故事的发生地均放入在了鲁镇。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这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现在,鉴湖之滨兴建了这么一个乡村小镇式的主题公园,把平面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变成了可以参观和游览的三维形象,复活了鲁迅作品中的环境、人物,以及风土人情。通过复制、虚拟和再生等艺术手段,让鲁迅作品的思想和人物重新复活于世间,这无疑是一个绝妙创意。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对此也感到很高兴,他认为这样做是“把鲁迅还给世人、还给世界”。

  近年来,全囯各地以历史文化为内涵所建成的主题公园不少,但这些公园或是为拍摄影视而建,或是在某地仅仅虚拟了某种历史文化环境。而在鉴湖之侧的鲁镇则不一样,它修建于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复制的是当地历史生活中的民情风俗,而且又是与小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紧密地维系在一起。因此,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是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

  鲁镇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采用的是绍兴典型的白墙黑瓦、一河一湖两街的建筑格局。因此,走进鲁镇,给人第一个感觉就是走进了一个旧时“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古镇。那天,我们去鲁镇之时,不巧天正下着小雨,走过镇口的石牌坊,大家就匆匆忙忙地进了镇。不想第一眼就看到了在公堂受审的阿Q。阿Q跪在地上,知县老爷要他在供词上画押。而这个阿Q,则正在为能否将圈画圆而感到犯难。要不是旁边围满了观看的游客,我则仿佛感到真是目睹了当年的这段历史公案。从公堂出来,大街上又见到祥林嫂柱着柺杖嘴里不停地叫着阿毛阿毛从远处走来。渐渐走近了,只见祥林嫂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口中念念有词。有同行者指着旁边40多岁的同伴说,阿毛在这里呢。演祥林嫂的演员也很机灵,随口应道,不对,阿毛没有那么老啊。一句玩笑话,倒也冲淡了那种凄惨悲凉的氛围,使大家又恢复到游览的心境中来。

  走过了镇中广场,看到了双面戏台,又走进鲁府,观看了在那里正在进行着的祝福仪式,再走进鲁府花园,欣赏了陈列在那里的历代名匾。行走在水巷和石桥之间的我们一行人,脑子里此时已是全部被鲁迅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所占据,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也摆进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时绍兴,仿佛正在亲眼目睹着小说故事中所发生着的一切。因此,当我们走到西施豆腐店门口时,立即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来。及至坐在了曲尺柜台前,喝着服务员端上来的冒着热气的豆腐脑时,才意识到那位杨二嫂已是永远地成为历史中的小说形象了。

  从鲁镇的河埠坐船绕鉴湖慢慢驶出小镇。此时,在细雨濛濛之中的鲁镇,变得更加如幻如画。鲁镇在雨影中渐渐淡出之时,坐在小船之上,我回味刚才的游览经历,才真切地体会到,这个以鲁迅小说为内涵所设计的旧时绍兴乡镇式主题公园,的确创意非凡。我想到,同样是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为什么鲁镇能出类拔萃、独居其上呢?原因也许有如下一些。一,是鲁迅小说中的那个鲁镇的魅力在发生作用。二,是鲁迅小说人物风情故事的魅力在发生作用。三,小说中的鲁镇在绍兴,而这个据小说而建的公园鲁镇也在绍兴,这就是乡土的魅力在发生作用。概而言之,人们喜欢它,就是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又因为它的内涵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所以,游览鲁镇能产生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不难预测,如果在一个与绍兴毫不相干的地方也去搞一个鲁镇,那么,其效果是肯定不会像眼前这个鲁镇那样令人回味不尽的。由此我想到,现在各地都时兴搞主题性文化公园,在拟订方案时可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一定要在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和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沿革等方面作一番周全的考察和研究,否则,贸贸然就上项目,必会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之感。这也就是我在游历鲁镇之后所得到的一个关于旅游建设上的启示。(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似真似幻游鲁镇(组图)
鲁镇远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