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塑强市之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8:20 红网-湖南日报

  

重塑强市之本

  压题照片:株洲城市新面貌。曹听德摄

  本报记者 周怀立 通讯 胡栋华 李兴华

  编者按

  中央决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长株潭一体化为龙头,实现率先崛起。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工业重镇和我省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角,株洲的崛起和振兴格外引人瞩目。

  株洲创造过无数辉煌,后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迎难而上,实施“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发展战略,同时在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狠下功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持稳定,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本报特从今天起,推出“株洲市致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东提”———突出重围

  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的,无疑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而谈到株洲的经济,首先不能不提株洲的工业。

  的确,株洲发展中最辉煌的一页,是由强劲的工业之手掀开的。工业是株洲立市之基,也是株洲强市之本。1953年,还只有7000人口的小镇株洲,就与西安、洛阳等城市一道,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基地之一。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就有4个放在株洲。

  仿佛一夜之间,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这个湘江岸边的小镇迅速迈出了向中部地区工业重镇前进的步伐。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新中国工业史上的50多个“第一”,相继在这里诞生。现在,这里不仅是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航空发动机和火花塞制造基地,而且是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还是世界5大硬质合金基地之一。在国家工业40个行业类别中,株洲就涉及34个。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工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株洲人发现,他们生产的曾经十分紧俏的产品,开始面临强劲的市场竞争;他们引以为豪的企业办教育、企业办福利等等,也渐渐成了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多半国有企业运行困难,一些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数万工人面临下岗。

  市场不相信眼泪。而本来就靠双手创业打天下的株洲人,同样不相信眼泪。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他们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新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包含着株洲人对城市发展的长远思考,更包含着他们对经济发展,尤其是株洲工业发展的深层思考。

  东提,就是在对河东旧城进行改造的同时,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从而搞活国有企业,使它们尽快走出困境。

  2001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国企改革的重点放到改制上采取合资、股权转让、并购、依法破产等形式,促使国有资产依法有序地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并把企业从办社会中剥离出来。经过3年努力,在投入10亿多元改革成本之后,到2004年,株洲市完成了市属69家企业的改制任务,各街道社区接受企业所办学校、医院、服务网点等1170多个,接纳企业后勤服务人员8000多人,4.5万多名企业职工置换身份变成了“社会人”。

  改制,如同一剂猛药,在给企业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阵痛。为使企业尽快恢复“造血”功能,健体强身,株洲市在改制的同时,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从2001年到2004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119亿元,是上一个5年计划技改总投入的2倍多。到今年上半年,所开工的1000多项重大技改项目中,已有600多项竣工,其中超过亿元的项目就有32个。

  改制加技改,使株洲许多步履维艰的老企业得以突破重围,迅速焕发生机。

  智成化工有限公司是在并购原湖南湘氮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新公司在2003年底组建后,1年内投入技改资金4亿元,完成技改大项目14个。其中,总投资1.3亿多元的单套双氧水装置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年产双氧水5万吨,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2004年,该公司工业产值较并购前的4亿元翻了一番,利润突破1亿元。

  作为株洲标志性企业的株洲电力机车厂,也是在经历了一段艰苦摸索后,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研发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电力机车年产量达300辆。去年,该厂先后在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和广州地铁三号线中标,拿下了30多亿元的订单。今年6月,该厂生产的地铁车辆已在上海运行。不久的将来,其地铁车辆年生产能力可达500辆以上。

  “西拓”———开辟新路

  东提,为老企业、老城区注入了强大活力。然而,对株洲这样一个工业城市来说,要迅速壮大经济实力,没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肯定是不行的。多年来曾创造过辉煌又吃过不少苦头的株洲人,对此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1992年,株洲在湘江上建成了第一座大桥———湘江一桥。这座大桥,承载着株洲人的一个梦想:向河西拓展。而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使株洲人拓城的梦想成真,更为株洲新兴工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大舞台,催生出欣欣向荣的河西新城区。当年,作为我省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的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在河西新区正式成立了。

  高新区的成立,是株洲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

  株洲建设高新区的初衷,是为了利用株洲原有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然而,最初几年,高新区在和当地基层政府的关系上总是理不顺,园区招商引资颇受制约。这一状况使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感到十分忧虑。显然,体制的瓶颈不打破,高新区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经过仔细论证,他们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引起不少争议的设想:将高新区和其所在的天元区职能合并,统一领导体制,统一机构设置,统一财政体制,统一人事管理。

  2001年,新体制在株洲高新区正式运行。实行新体制后,高新区利益主体更加明晰,政令更加畅通,过去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迎刃而解,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近4年来,其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以高新区为主体的株洲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3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25倍和3.63倍。

  目前的株洲高新区,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亿元,建成园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共吸引250多家工业企业入园落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9家,并初步形成了新材料产业、光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等4大支柱产业。今年4月,株洲高新区(天元区)制订了《“二次创业”行动纲要》,提出“两年打基储五年上台阶、十年创新城”的目标,一个更加耀眼的高新产业园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合拢三角”———融入“一体化”

  今天的株洲,到处充满了生机。去年,株洲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14.9%。目前,株洲拥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0家,上市公司7家,跻身全国500强企业5家,基本形成了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基础化工、医药食品、陶瓷等5大支柱产业。

  今天的株洲人,也充满了自信。他们在“东提西拓”的同时,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合拢三角(长株潭“金三角”)”。

  对株洲来说,“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可在空间上拉近与长沙、湘潭的距离,促进三座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与长沙、湘潭形成产业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使每个城市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优势产业。因此,“合拢三角”的核心就是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的协作与分工,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竞争力。

  去年初,根据省有关部门编制的《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和《湖南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株洲市制订了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区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和项目库。同时,请国家发改委经研所编制了《株洲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规划纲要》,提出了“狠抓产业整合,实现错位发展”的构想:

  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城区为圆心,形成“三圈”产业布局:中心城区服务业经济圈,沿快速环道工业组团经济圈,城市周边卫星城镇经济圈。在产业发展重点上,积极面向长沙、湘潭,扬长避短。在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上,坚持扶优扶强,同时主动填补“空白”,实行“有进有退”。

  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融入以长沙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被株洲视为新一轮发展的绝佳机会。株洲人相信,在这个规模巨大的融城行动中,株洲将大大受益,株洲的产业将大大受益,株洲的工业尤其将大大受益。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目前城市轻轨建设正在规划论证,届时株洲到长沙的行车时间将由现在的40多分钟缩短至20分钟左右。同时,贯通长株潭的长株、醴潭高速也正在抓紧建设中。

  株洲,正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株洲,正在向新的目标大步迈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