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实地寻证·感受抗战:他们倾力为民族留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6: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开酒吧,办博物馆,一心收集史据……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穆旦的这首《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有评论称之为中国现代诗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我就是默念着这首一次又一次冲击我心灵的诗,向滇西走去的。60年一甲子,年轻的我们还能触摸什么?

走在滇西的土地上,感动如泉涌,连我自己都始料未及。不仅因为残存的八九十岁困苦却乐观的抗战老兵,不仅因为那弹痕累累依然挺立的松山老树,还因为那些没有经历抗战,却坚持在自己的土地上“为民族留记忆”的人。到保山城已是晚上。我去了一间叫“史迪威公路”的酒吧,作为我寻访的第一站。酒吧没什么客人,墙上满是滇西抗战的老照片。我如愿地见到了酒吧的主人杨建明,他一头长发,很现代。可就是这样一个他,和几个朋友发起了资助困难抗战老兵的活动。如今,他以自己酒店的盈利资助100名困难老兵每月100元。杨建明和一位老兵吃饭,见到白面馒头,老兵说,他几十年都没吃过了,因为吃不起。这样的老兵在滇西还有很多。“我们必须记住这个历史,这个血的历史。”杨建明反复地强调着这样一句话,他以独特的方式在“记忆”。在北京和深圳,还有他的同盟者。因为见了杨建明,我的信心在升腾。第二天,在滇西抗战研究者李义钦的电脑里,我们看到了一张很棒的照片,那是1944年停满飞虎队战机的保山机场,居然是很漂亮的彩色照片,是老飞虎队员柯利福德·隆当年拍的。这张照片除了在《保山日报》发表过一次外,一直未见诸传媒。李义钦几乎熟悉每一个滇西抗战老兵的情况,他很慷慨地把这照片提供给我们,成了8月29日“行歌”的一大亮点。我无比幸运,一踏进腾冲城,就在吃饭的地方巧遇滇西之行必须采访的一个人———段生馗。他是一位民间收藏家,他收藏了5000多件关于滇西抗战的物品。就在7月7日,国内第一所民间抗日博物馆开馆,所有实物藏品全部由段生馗提供。段生馗的长相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他满脸沧桑,却见到一个和蔼的中年人,说起他的滇缅抗战博物馆,他连午饭都不吃,坐在树下“口水横飞”。我到现在还在回味他的一段话———最有意义的展厅是关于日军暴行的,那些都是铁证啊,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看。虽然已经有所准备,当我站在滇缅抗战博物馆时,我依旧感动,它就设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司令部旧址,藏品之丰富远超乎我的想象,而且相当的生活化,戒指、徽章、衣服、信件、生活用品、飞机碎片……包括日军解剖中国人的手术台等等。我又一次见到段生馗,在他的述说中走进那一段历史,每一件物品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让人泪落、愤慨或感动的故事。为了收藏这些东西,段生馗散尽了家财。他甚至把布展物件所有的明细单都给了我,供我写稿参考。段生馗说,现在的布展依然无法表达他所有要表达的东西,但他依然坚持着,他要“为民族留下记忆”。段生馗去过野人山十多次,高黎贡就更别说了,他熟悉每一条小路。我却连腾冲都无法细细找寻,我觉得很惭愧,我居然只用一天半来体味他们的60年。后来回到昆明,我见到了云南抗战专家戈叔亚,无论问他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是关于滇缅抗战的,他张口就来,详细得让你震惊,而且他还会告诉你有哪些证据支撑他的考证,严密得让你无法不信服。一个个没有经历抗战,但执着要为民族留记忆的人,串起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在滇西感受到了这种力量。本报记者 林洁出征西南:林洁、康建、童雯霞、陈国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