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抗战的历史坐标不仅于此(采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07:07 人民网-江南时报

  60年前那场全民纾难的抗战,是内心与血肉苦难的大挣扎,是历史与现实线索的大紧张,是个人与民族命运的大翻覆……在经过了此后的更多时间与历史之后,它的艰辛与伟大,它的精神与价值,值得一再地辨认,一再地擦拭,一再地重温。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百年常有之耻辱,一盘散沙之士气,积贫积弱之国殇。在艰苦卓越的抗战中,绝地而起,焕然一新。一群国民团结于危难,一种文明自救于衰亡。但抗战的历史坐标不仅于此,对抗战的历史性纪念,更不能仅仅如此。

  中国抗战日本,实乃以农业国对抗工业国,更是以简单的血缘、亲缘及乡土认同来对抗对方强大的民族国家认同。但全民抗战既起,兼有国际局势之参照,中国乃是世界一个独立民族国家、全体中国人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感受油然而生、喷薄而出。在彼时的报章宣传上,无论悲欣喜怒,皆以“四万万同胞”为主语,亦正是一个民族国家意识成型的体现与传播。

  中国在战时与战后成为《联合国宣言》等国际文件的第一批签字国,意味着以官方姿态认同这些文件所确立的文明理念,更意味着因此必须承担落实相关原则的义务;将朴素的民主试验带到了乡村的共产党人,也明确宣称:中国要实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政治力量,更是大声疾呼实施宪政、厉行法治、保障自由。抗战期间的反思与抗战最终的胜利,一时间为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等现代化的建国共识。

  国土全面统一,民心空前自信。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于中国,一如独立战争之于美利坚、大革命之于法兰西,在血与火中交付给这个东方民族一张现代化的入场券。在60年后回望,怎能不令人激昂?怎能不令人低首?

  《江南时报》 (2005年09月04日 第二版)

  作者:9月3日《南方都市报》社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