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那曲:从游牧到定牧定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2:18 中国西藏新闻网

  车子驶进8月的藏北,蓝天白云之下是辽阔的草原。青青的绿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黑色的牦牛群点缀其间,偶尔有牧民的平房掠过,不动声色地构成了人、畜、草和谐相处的美景。沿途有牧民向我们举手示意,向我们叫卖散发着草原芳香的酸奶。有些日子不见,草原重镇那曲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那曲变了,而催生变化的力量,是党的各项优惠政策。近年来,那曲地区立足于本地

区实际,按照“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加快发展牧业,使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托起农牧民像太阳般炽热的致富奔小康的心愿。定牧,使那曲的传统草地畜牧业得到巨大改造

  40年来,那曲一直致力于改造传统草地畜牧业,而草场承包责任制当属改造的最核心工程。1959年,民主改革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终于有了自己的牛羊和草场,但受当时社会、历史因素及传统思想的束缚,畜牧业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群众逐水草而居,靠天放牧,基本是掠夺式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和自治区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的富民政策。那曲地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将草场承包工作纳入农牧区经营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展开草地承包试行工作。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那曲地区制定了“草地公有,分户经营,有偿使用,长期不变”等具体政策措施,逐步探索建立了土地、草场有偿承包的家庭自主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断完善农牧业经营体制的过程中,那曲地区认识到,如果只有牲畜承包责任制而没有草场承包责任制,草地资源的无限消耗只会更加严重。怎样才能将草场使用的责、权、利相统一?于是“草地资本”的概念渐起渐显。2002年,那曲地区提出了把草地作为资本来经营的理念,2003年作出了草场承包到户的决策。2004年又全面制定了草地载畜量、畜群结构、牲畜饲养年限、经营核算、使用强度等技术性规范标准。真正形成了经营有主、资源有价、放牧有界、放养有量、租用有偿、保护有序、建设有责的激活人、草、畜三大要素的草场经营体系。

  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改造和提升草地畜牧业的基础。1980年以前,那曲地区的畜牧业建设内容少、规模小,只搞传统的本品种选育、草场土石围栏建设和绵羊改良。改革开放后,那曲的畜牧业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施了大规模的综合性配套建设。1991年“3321”工程的启动,更是标志着那曲草原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这一范围遍及全地区的畜牧业防抗灾基地建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那曲又加大了建设的力度,实施了天然草地植被恢复、动物防疫冷链体系、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等8大项目,总投资达1.693亿元。而多少年不间断的草场围栏、人工种草、牧草引种、草原三灭、草原生态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畜牧业向着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地区人工种草面积达26.67万亩,围栏草地1160.3万亩,围栏4119.41万米,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围栏封育草场,户户房前屋后有小面积人工种草。那曲地区草原站自1976年以来坚持不懈做牧草引种驯化试验工作,已成功选育出近15个能适应当地高寒气候的优质牧草品种。目前,部分品种已推广应用到草地畜牧业生产当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简单的靠天放牧、养畜到定点的科学放牧,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向现代牧业过渡的过程中,那曲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努力加大畜产品的流通力度,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畜群结构朝着追求市场效益方向调整;牲畜暖季出栏,改变了多少年来牧民牲畜一季出栏的生产方式;城郊畜牧业的发展,把分散的农牧民组织起来,使农畜产品的加工和规模化生产成为增值点,提高了农牧民的商品意识,激活了城乡畜产品的流通。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世代游牧的牧民告别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带动了牧民积极投入到畜产品流通的行列。而新型牧业经营模式的建立,使畜牧业经营、销售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

  40年来,那曲地区的农牧业总产值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从1980 年的7803.31 万元到2000 年5.28亿余元,到2004年,实现产值达7.35亿元。全地区全年牲畜出栏达205.21万头(只、匹),出栏率达26.71%,农牧业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了61.6%。定居,使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在旧西藏,那曲基本上看不到群众住房。20世纪80年代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草场划块经营,牧民有了相对独立的草场,不需大的迁徙,牧民们开始有人建房居住。通过多年的牧民定居、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牧民们逐步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开始有了“居家”的概念。从游牧到定牧定居,对牧民的生活而言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和变革。

  从前,牧民觉得草地是天生的,既带不走,也留不下,不是自己的,所以好坏也就随它去。如今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们不仅增强了草原保护意识,还有了“草地资本”的概念,草场经营方式不断创新。据初步统计,草场承包到户后,全地区互相转让草地的牧户有2413户,租借草地面积593.46万亩,实现收入164.98万元。实现草地股份经营的有24个村;实现草、牲畜、劳动三核算联营的有322个村。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的劳动择业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草场租赁给别人使用,自己则迁移到城镇寻求致富新路。2004年,那曲地区自发搬迁进城的牧户有157户,他们转让的草地面积达71.85万亩;2004 年,全地区劳务输出31145人次,实现收入4505.48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2.21%和47.72%。

  城郊畜牧点、农牧民经纪人、订单、合同、联营、股份制牧业等等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名词背后,是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目前,那曲镇共建立14个城郊畜牧点,有集体形式,也有牧民联营的。畜牧点与一些偏远村联系,每天定点收购鲜奶,并加工出售。这些城郊畜牧点每年能为群众增收200多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和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牧民们的“重牧轻商”观念得到根本性改变。那曲县德吉办事处第20村大嘎多玛小组的洛桑次仁是当地最早进入市场的牧民之一,他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去县城卖一头牦牛的价格是300元,一只羊130元。那时他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0000元左右。他是本村在80年代第一个修建新房的人。洛桑次仁说的一句话可以代表所有涌入时代潮流的牧民们的心情:现金收入摆在那里,生活质量的提高放在眼前,某些旧的观念就可以放弃。如今,那曲地区牧民富裕的标准不再是牲畜数量的多少,而是适量的牲畜加上好的房子,以及家庭存款数量的多少。安多县帕那镇一村村民扎觉告诉记者,他富裕起来后买了辆小汽车,来来去去方便多了。彻底告别了祖辈们把家安在马背上的历史。

  40年来的发展,使那曲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定牧的转变,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一个关于农牧民人均收入的统计数字,也许很能说明问题:1979年154.79元,1980 年173.55 元,1985 年427.30 元;1995 年952.99 元,2000年1559.56 元,2004年2303.6 元。2004 年与1979 年相比,那曲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5倍。

  作者:德吉卓嘎次仁罗布张琪谢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