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来监管3000家"驻京办" 脚踏特别权利引发争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8:51 国际在线

  3000多家各种机构的驻京办为什么容易长成缺乏监管的一朵糜烂之花?为什么从来都拒媒体于千里之外?

  文/胡赳赳 王旭华

  国际在线报道“驻京办”充分显示了作为派出机构的弹性。其负责人是由当地政府任

命的,其产业包括酒楼、宾馆、公司;其职能是使地方政务与中央政务对接,但常常会演变为跑项目、拉关系、搞接待的腐败性行为;其地位是政府外设常驻单位,但却成了三不管:别人管不着、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

  你知道的驻京办往往是一个美食荟萃地,在周末能去大撮一顿,天南地北各处风味都有,这是驻京办对北京饮食文化作出的最大交流和贡献;你知道的驻京办是在返乡票紧张的时候,托关系找到他们肯定能解决;你知道的驻京办是家乡的官办旅行社,有档次的乡党与当地官、商、文化界名流来京“打尖”之处,驻京办包办一切手续与服务;你知道的驻京办,往往会给你留下“在北京很吃得开”、“很有能量”这样的评语,甚至于孩子在京上大学或者就业这类问题也能包办。

  在知道的背后,还有诸多的不知道。

  驻京办头顶“社会污名”

  驻京办本身的透明度不高,基本把媒体采访排斥在外。由于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媒体公关缺失,似乎是最令驻京办痛苦的一笔损失。因为,做公关、拉关系、陪吃陪玩陪住,这些是他们最擅长的“公务”之一。“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待领导,领导来京安排好。”一位知情人透露说,至于许多人认为驻京办能拉项目、搞批文,这位知情人士的答案是:“很难。”驻京办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是“全能”机构,光是应付当地的接待任务,就已经令驻京办应接不暇了,许多驻京办人手并不多。

  “在我们眼里,驻京办是个肥缺。”一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驻京办设在北京,好玩。经常接待的是当地领导干部,有人脉关系。在外面纪律也松,工资也比地方高,放在外面三四年时间,再回来,又有钱又有势。”驻京办主任直接对当地领导负责,也来自于当地政府的任命。甚至一些企业想做政府公关,也迂回到北京引荐,以便结识当地高层。于是,这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兄弟,我在北京有人”。驻京办的光鲜令普通人称羡。而一位怀有理想、想离开驻京办的工作人员便对自己的工作滋生厌烦情绪:“整天就是喝酒、当导游、陪人玩。刚开始还鲜艳,时间长了,觉得人生太过无聊。”

  熟悉官场的人都知道,随着领导班子的调整和换届,其驻京办负责人的人选也会调整,一是要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二是这个肥缺必须三四年就换一茬,否则“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

  驻京办脚踏“特别权利”

  驻京办,早期是当地政府“进京赶考”的结果,但最后却长成了缺乏监管的一朵糜烂之花。这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限令”。

  3年前,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北京大爷被某省交通厅的一辆车弄翻在地,还被肇事者一通猛揍。这位“牛气冲天”的肇事者一边打人一边叫嚣:“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驻京办工作人员。

  一位北京记者拨通了广东省湛江市政府驻京联络处的电话,因为记者了解到它有着非凡的魄力:湛江港40周年港庆,该驻京办竟包租一架波音737客机把包括有关领导以及经济界、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专家、学者总计136人的“中央高层代表团”送抵庆典现场,开湛江有史以来对外交流和外事活动之先河;该联络处争取到国家将投资近100亿元的50万吨纸浆项目落户湛江;该联络处主任完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驻外机构职能的26万字学术专著《地方驻外办事机构工作概论》。当说明来意时,电话那头竟传来怒吼声:“什么意思?谁说我们这儿搞得挺好?”不由分说,对方就将电话撂下了。

  记者曾亲历过一次某市纪委干部到驻京办调查的经历。纪委干部对有人反映驻京办主任不廉洁行为展开调查。调查从查账开始,一边查账,驻京办主任就在一边诉苦。中午,到外边用工作餐,实际上已经端上来了海鲜。

  驻京办容易翻船,因为它拥有太多的特别权利。驻京办的不透明性,使它拥有了不同于行政大体制的小体制,而这个小体制游离在大体制的规范之外。

  媒体对驻京办的看法,一方面是叫停,一方面是呼吁中央调整政府资源配比。而如何为本地来京公民服务的本位缺失,对驻京办新时期的职能选择发出了挑战。“驻京办无存在的必要”的声音虽然过火,但现在是时候讨论它了。1

  驻京办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方驻外机构演变成如今的官办产业机构,深刻地打上了一种政治经济学烙印。

  文/刘沙 图/王旭华

  除了七省大院(七省市驻京办),还有那些以各省名字命名的大厦、饭店略微醒目点外,其他的驻京办几乎都蛰伏在京城的各个角落,非常分散;即便是同属一个省的两个城市,也很难找出在同一个地方办公的。驻京办数量之多更是难以统计。光省市一级的驻京办就有131个之多。

  这些隐匿于首都各大街道的地方政府派出机构,不需要像其他政府部门一样要将工作计划公之于众,他们在北京唯一的上级主管机构——国务院事务机关管理局驻京办事处管理司也无权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干涉。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地知道在驻京办服务的人在北京的行踪、职责和工作目标。

  驻京办成了北京城里没人管的真空区域,一种神秘而特殊的政府衙门。这无疑给他们的活动增加了很大的空间和弹性,而这个弹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驻京办都做些什么?

  “迎来送往,陪吃陪喝。”一位同行这样向我形容他所知道的驻京办。

  驻京办在北京究竟何为?各地都有一套自己对外的官方说辞,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就是招商引资和接待,具体的执行部门一般一个是经济信息处(有的叫经济协作),一个是接待处。这也可以说是驻京办的两大核心部门,毕竟招商引资和接待是他们每天工作的主轴。

  那么,经济信息处和接待处这两个部门具体的职能又有哪些呢?我们在某省驻北京官方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解释——经济信息处:负责经济协作、招商引资工作,为省内企业和产品提供牵线搭桥的服务工作;对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外国驻华使馆、商社、在京我省籍及曾在我省工作或下过乡的在京各界人士的联络联系工作;建立多层次的信息网络,广泛收集、整理、传递和向我省报送各类信息——这段话浓缩就是“跑部委、拉项目”,而这几乎是每个驻京办主任的头等大事。虽然“跑步(部)、向前(钱),争取拨款,争取计划指标,争取优惠政策”曾经被认为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驻京办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也绝没有弱化的迹象。

  送礼请客在驻京办群落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有些主任甚至到了对某些部委司局负责人喜欢什么样的古玩、喜欢什么样的休闲玩法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为了建立所谓的“多层次的信息网络”,以联络老乡感情为由头而成立的各种名目的“同乡会”、“联谊会”也应运而生,一到过年过节,这样的同乡会就会热闹起来。比起那些民国时期的会馆(驻京办的前身)所成立的同学同乡会,如今的功利色彩不知道要浓多少倍。当时的同乡会的宗旨很简单,纯粹就是为了联络事情、敦厚乡谊、促进文化。

  招商引资对于驻京办来说有多重要从各大驻京办的官方网站上也可以看出,打开这些网站,扑面而来的都是清一色的开发区简介、观光旅游、招商政策,驻京办俨然成了地方政府在北京设立的招商局分支机构。

  其地位仅次于经济信息处的接待处,它的职能则相对没那么复杂,上述提到的某省驻京办网站对于接待处的说明是:重点宾客的接送站及食宿安排工作。而这也正是驻京办主任们感到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江苏某市一位主任透露说,吃穿住行,什么事都得想到,大到出行车辆、随从人员,小到喜欢吃的饭菜,来不得半点马虎。而另一位主任也抱怨说,干主任3年多,长城故宫他都不知道去了多少回。

  说到接待,不能不提到那些由驻京办衍生出来的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招待所宾馆酒楼,几乎所有的省级驻京办都会设立这样的直属事业单位。可是,这些由正处级干部掌管的部门虽然表面上说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但却很少听说有盈利的。以七省大院内的各大酒楼为例,堪称北京有名的美食胜地,食客却不见多。有人感叹说,其生意好不好都无所谓,有当地政府财政作坚强后盾。

  但如果一旦涉及到地方政府形象的事,管他什么项目,管他是接待谁,都得靠边站。不管什么时候,维护首都的稳定、维护地方政府形象都是第一位的。这个被认为是驻京办主要政务内容的事情,不一定占据最多的时间,却一定最为紧迫。如今,遣送进京的上访人员可谓是驻京办的一大重要政务。根据一位知情者的说法,一般是由国家信访局和公安部门通知当地驻京办,然后由当地驻京办派人去接人,他们再通知当地乡镇一级的政府来北京把人接回去。

  事实上,不一定每个驻京办都专门设立信访处这样的部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处理信访问题的决心。之所以会赴京上访一般都是因为人们在当地投靠无门之后的无奈选择,这直接影响了当地政府在中央政府心目中的形象。知情人士透露,当地信访部门一般都把赴京上访问题作为每年信访问题的重点来对待,从而对驻京办作出工作部署。

  某省信访办2004年年初的一段宣传资料证实了这位人士的说法。“根据全省信访工作会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驻京机构的信访工作……各设区市驻京机构一把手负总责,指定专人联系,责任到人,建立信访工作预案,确保在接到国家信访局和北京市公安部门通知后,迅速到位,妥善处理。”

  香港驻京办的平民特色

  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工作职能,香港驻京办都和内地的有着迥然的差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这个1999年3月才成立的机构把自己的功能定位为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机关之间的一道重要桥梁,香港驻京办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向中央人民政府、各省市部门和民间团体提供有关香港特区的资料。

  这与内地驻京办是某省政府与中央机关之间的桥梁截然不同。以河南省为例,该省驻京办的首要职能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省直部门、市县及企业的委托,同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加强联系,承办河南省需要在北京办理的事项”。

  香港驻京办组织架构的简洁也是内地的驻京办所无法比拟的。香港驻京办下面三个部门分别是经济事务、贸易联络组,入境事务组,新闻及行政组。同样以河南为例,驻京办下面先分机关处室和事业处,机关处室又分为办公室、人事处、信息经协处、接待服务处;事业处则分为北京河南大厦、北京崇豫宾馆、北京豫祥宾馆、京豫信息中心、北京河南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比前者足足多出6个。

  其实真正的差别还不在于部门的数量多与少,而在于具体部门执行效率的明显落差,与“新闻及行政组”相对应的“办公室”几乎形同虚设,许多记者在采访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为这个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由于香港和内地在经济体制和发展速度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内地驻京办一心为地方经济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也情有可原。但跟内地的大多为政府甚至为个别领导服务相比,香港则更加以人为本,那就是致力于为香港市民在北京提供帮助。

  在香港驻京办设立的九大工作组别中,最后两项内容分别是“为身在内地的香港居民提供实务性协助”和“为身在内地的外国公民办理香港入境签证”。而在内地驻京办官方资料中却根本找不到类似的说明,唯一跟居民有关的功能却要么是联络在京老乡为地方经济服务,要么是处理赴京上访等事件。

  协助港人的具体执行者是入境事务处,为了对在内地的香港居民提供更多协助,他们还特别印制了《协助在内地的香港居民服务指南》,明确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提供协助的范围。这份指南的开头这样写道:香港居民在内地遭遇意外或因涉及刑事案件而被拘留或逮捕等事需要寻求协助时,可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或驻北京办事处提出。无论是财物被窃,还是亲人碰到严重意外和死亡,都可以跟上述两家机构取得联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更是为此专门设立24小时求助电话。

  其中让记者感到最为贴心的服务之一就是香港驻京办在2001年专门设立了暂支账目,为那些在内地遗失金钱的香港居民立刻返港提供资金协助。而一旦收到香港居民被内地执法机关拘留或逮捕通知,香港驻京办也会在第一时间把情况转告其在港亲属,除此之外,还会应当事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为其提供有关内地律师的资料。

  2

  乡情规则、人际规则、服务规则、情报规则、产业规则、招商规则、洗钱规则……

  文/慕容非 图/Emepic

  有人说,“驻京办”是一个“场”,是由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延续形成的“场”。从行政的角度,这种机构的存在方式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政治“通道”。有了这个“通道”,他们还能分享集中于北京的政治、经济资源,也为首都作出了贡献。

  但这种非常规行政运作模式使其在这个国家的政府序列里,却充当了一个十分微妙、深不可测的神秘角色。关于它们的事情,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谜。

  他们的工作内容究竟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什么?他们又有哪些关键词和规则?为此,记者采访联络了几位知情人士,解读这些关键词下的显作用、潜规则。

  乡情规则

  思乡恋土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利用这种乡情则是“驻京办”工作人员的“必修课”,他们首要任务便是“经营”这种故土乡情。目前,很多“驻京办”都已开始施行自负盈亏的体制,那么,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生存,而社会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人士透露,几乎每一个负责人都有自己的“公关名册”,有的叫《乡贤录》,有的叫《故乡名人录》,有的地区甚至把在国家相关部门任职的科级以上的“在京同乡”都收录进去了,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这种“乡情”在关键时产生“能量”。

  人际规则

  有人把“驻京办”形容为“第二行政中心”,办事处主任则是这里的最高长官。

  办事处主任除了平日正常工作之外,主要活动内容是什么?“他几乎每天都不在办公室,每天的任务便是发现新的‘朋友’,然后又通过这些‘朋友’介绍另一帮‘朋友’,逐渐形成与扩张自己的势力交际圈。”一名知情人士说。

  办事处为联络地方与中央高层之间相互沟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譬如,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领导人,到京之前便会让“办事处主任”联络到中央专管拨款的部门官员。

  住在“驻京办”宾馆里的不仅是官员,还有大量来自该地区的人,尤其是地方的商人,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看某某地方一把手。为什么选择住办事处?其一是平时在地方,他们也很难见到这些“父母官”,其二是办事处的“信息渠道”十分通畅,其三,在北京见的话,不那么张扬,能掩人耳目。他们如何才能见到这些“父母官”?毫无疑问,只能由办事处主任来“牵线搭桥”,而“牵线搭桥”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猜测空间。如果说腐败的话,这应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服务规则

  办事处主任在京不仅笼络政治资源,还会笼络很多诸如教育、医疗等重要资源。盘踞首都的一流大学、医院都是他们拉拢的目标。比如,一般人要想到协和医院挂号,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而“驻京办”主任则能保证何时都能顺利地挂上号。

  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都是最能在关键时,体现其“特殊价值”,要不然,领导的子女就学、家属生病了怎么办?他们的工作箴言是:“事事以领导满意为宗旨,事事以招商引资为取舍,事事以项目服务为目标。”可这种“事事以领导满意为宗旨”的办事方针,又使其“驻京办”偏离了其为公共服务的职业功能。

  管理与监督失控是最大的原因,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作为宏观指导机构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其无权干涉。以“驻京办”名义谋求中央优惠政策和商机,让其职能异化,形成腐败链……

  情报规则

  中央党校的一位学者说:“我们不能单纯地把‘驻京办’定义为‘腐败’的‘摇篮’或‘温床’。在我们现实的大环境下,‘腐败’行为无处不在,包围与贯穿了我们很多的生活细节,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他们‘腐败’的源头是什么?”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说某“驻京办”的主任准备邀请中央某高级官员吃饭,这位官员听了后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找个地方,你直接去就行了。”很明显,该高级官员已与某饭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光吃一顿饭还不说,还能拿一些灰色的“回扣”。据说,那天晚上当“驻京办”的人员到了高级官员指定的饭店,首先,把房间门一打开便先交一万元,后来吃饭又花了几万元,而这还只是一个“小数目”。

  即便如此,为了得到一个项目资金支持,或者审批什么具体文件,请高级领导吃再贵的饭也只有认了。

  地方领导或其家属到了办事处,如同“皇帝”到了“行宫”一样,办事处要提供全天候服务,而官员及家属在京所有开销,都由公款支付。

  除此之外,“驻京办”还充当了秘而不宣的“情报中心”功能,地方官想利用“驻京办”寻找政治靠山,谋求升官晋级、发财的机会,所以只要风吹草动,便立即相互串通,花钱买路。曾有东部某省,将年轻貌美的女子培训成保姆,利用“驻京办”送至领导人家里,充当“卧底”。

  产业规则

  “驻京办”的存在形式了以衣、食、住、行、玩等组成的产业链条。

  比如,在长安街的长安大戏院背后,由以前四川驻京办事处留下的“川办”,现在变成了很多喜欢川菜人士的最爱。如果想尝到最正宗的川菜味,“川办”便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再加上它的价位合理,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以此为交际据点,“川办”的人气很旺,往往为了吃上一顿饭,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排上号。以此类推,不少“驻京办”都经营着这样的经济实体。

  以前,之所以诞生这些“衣食住行”的配套系统,主要针对该地区前往北京办事的行政系统的人服务,后来,有些服务系统才开始为社会公众开放。

  不过,目前为社会公众开放的大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而住宿绝大多数还是相对封闭的,如果不是地方行政官员和熟人,住宿一般不对外开放。在每个驻京办事处里,都有很多房间是专门为领导准备的,只有领导到北京来了才打开,平日,这些房间都是锁得严严实实的。由于只对地区行政系统服务,对于前来住宿的人,办事处出具的不是发票,而是行政事业性收据,如果是系统外面的人,是不能作为报销凭证的。

  中央党校的一位学者向记者说:“北京有一部分经济是通过政治资源驱动的,‘驻京办’便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形式。如果这些‘驻京办’消失的话,肯定会对北京经济带来消极的影响。”

  招商规则

  除了争取中央相关部门的资金拨款外,“驻京办”最重要的任务可能便是招商引资了,这可以说是他们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在“驻京办”主要负责人的电话记录本里,除了中央各部门领导、银行要员的联络方式外,恐怕最多的便是各大公司老总们的联络方式。为了活跃地方经济,他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招商引资。据有关人士说,“驻京办”相关负责人不管是平日还是逢年过节,都会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去和这些大公司老总们进行周旋,吃饭、喝酒、娱乐样样都来。

  而对于大公司的老总们而言,他们也非常看重与“驻京办”负责人的交往,一方面可以联络到更多的政治资源,另一方面,自己决定投资时,也能享受尽量多的优惠政策,所以,两者“各取所需”。

  洗钱规则

  在北京,到底有多少驻京办呢?据了解,目前,如果只计算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人民政府驻京办和各地区、地级市及以下的政府“驻京联络处”等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驻京机构,就有600多家,常驻工作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超过100亿元。至于未经批准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甚至地方政府某个部门在北京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有多少,谁也没有作过统计,但据一位管理机构的权威人士估算,这种机构的数字多达3000多家。

  其实,“驻京办”不仅仅限于行政机关,还有不少公司为了拓展公司业务,也相继在京以“驻京代理、代办”、“办事处”等名义设立机构。近两年来,一些境外赌博集团为赌博犯罪活动组织客源、清洗“黑钱”,构筑非法资金流通渠道。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作为政府“特区”的“驻京办”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真空?来源:新周刊

  3(来源:国际在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