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危险,我来!--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学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0:36 贵州都市报
危险,我来!--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学富(图)
  张学富,29岁,一个黑瘦黑瘦的小个子。没错,就是他,在9年的军旅生涯中,曾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2001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被贵州省消防总队执勤岗位练兵活动评为“训练标兵”;2004年3月荣获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全国十大训练尖兵”称号;今年8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在这些荣誉的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有多少感人的故事?日前,本报记者对贵阳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三级士官张学富作了专访。

  从小梦想穿上军装

  1976年12月,张学富出生在重庆万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张学富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片,影片中军人英勇的形象,在他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梦想着自己长大以后,也要穿上一身绿军装,做一名男子汉。初中毕业那年,张学富刚好15岁,父亲不幸患上内风湿性心脏病,瘫痪在床。原本贫穷的家庭更是日渐拮据。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学富辍学回家学做农活。

  1991年,张学富来到四川泸州投靠姑姑、姑父。姑姑一家对他非常好,考虑到他年龄尚小,让他到纳溪职业中学继续读书。3年之后,张学富职中毕业,姑父又让他去学了两年修车。正是这两年的修车经历,成了他进部队的一块敲门砖。

  1996年12月,张学富得知征兵工作开始。听到这一消息,张学富兴奋异常,就好像自己已经是一名军人了似的。姑父是一名退伍军人,非常支持他去当兵。因自己身材瘦小,担心考不上,在面试的时候,他特地告诉来接兵的领导,说自己有修车的特长,领导还现场考了他一些汽车维护知识。

  湘黔线上第一次抢险

  1997年元月,张学富终于成为一名军人。经过三个月集训,被分配到贵阳市消防支队四中队,成为一名消防战士。

  1998年7月13日,由武昌开往昆明的1913次货运列车因液化气槽车泄漏,在湘黔线贵州段朝阳坝二号隧道内发生爆炸颠覆事故,致使52人受伤,6人死亡,铁路运输中断。险情出现后,贵州省消防总队陈志平副总队长迅速率领机关及贵阳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20名官兵,携带特勤器材,远赴330公里外的事故现场。这也是张学富入伍以来参加的最大的一次抢险救援任务。

  当时,张学富任副班长,他的任务是为空气呼吸器充气。在消防队伍里,有这么一句训示:如果要保护别人的安全,首先得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在严重缺氧的隧道内,空气呼吸器是保证生命的必须设备。因受条件的限制,当时只有一台充填气泵,每12分钟才能同时充好两个空呼器,但一个空呼器只够战友使用45分钟,为了保证战友的安全,张学富一直守在充填气泵旁,三天三夜未合眼,硬是坚持把几百个空气呼吸器全部充满。

  经过17天的艰难抢险,隧道内的险情终于成功排除,特勤大队也接到撤回贵阳的命令。在返程途中,张学富与另外5名战友负责把两台消防车开到火车站。刚前进1公里左右,消防车就失去了动力,稍微有点坡度都爬不上去。经仔细检查,发现是机油加多了,必须把多余的机油放掉!张学富爬进车底,把放机油的螺丝松开,边控制流量边放机油,任凭滚烫的机油从手上流过。直到把两辆消防车的机油放好,张学富才从车底爬出来。这时,他的双手已被机油烫得红肿不堪,手背上满是水泡。

  孤身深入氯气泄漏区

  2000年11月9日,贵阳市花果园立交桥下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当天下午5时30分,大队接到命令赶到现场,直径200米的范围内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事故已造成一人死亡,十多名公安民警和数十名群众中毒。

  张学富接到的任务就是深入毒区寻找泄漏源!泄漏的气体是从一间堆满废旧钢铁的屋子里冒出来的,要查找毒气源必须把废钢铁一一挪开,如果防护服不小心刺破,很有可能为此丢掉性命。凭借平时训练积累的经验,张学富很快地确定了泄漏氯气钢瓶。由于钢瓶的阀门已损坏,堵漏一直没能成功。他建议指挥部将钢瓶置于消防水罐车的水罐内转移到安全地带处置,这一建议被指挥部采纳,他和战友把钢瓶放进了水罐车内,经过现场清洗和稀释,险情终被排除。

  2001年10月31日,中队接到指挥中心命令:一名男子不慎掉进贵阳市乌当区水田乡的雄家山一天然洞穴内,生死不明,特勤大队立即命令张学富和另外7名特勤队员前往救援。到达现场后,据初步侦察,男子早已在20天前死亡。由于岩洞狭窄,洞壁怪石嶙峋,尸体已高度腐烂,将尸体提到地面难度很大。望着死者家属企盼的眼神,张学富主动要求进洞,和一名战友组成救助小组,下洞配合作业。刚开始进展顺利,谁知刚过五分钟突然缓降器停止工作,原来缓降器的绳索已施放完毕,救助支架的钢绳也放到了极限,可距离洞底还有10多米。

  通过再次部署,张学富与战友第二次进入洞内,当他们到达洞底时,他们携带的空气呼吸器发出尖利的报警声,这意味着5分钟内他们必须回到洞口,否则有生命危险。但他们没有慌乱,张学富利用平常刻苦训练掌握的结绳救生法,把尸体牢牢捆住,用对讲机向地面汇报,“救出准备完毕,可以救出”。地面队员立即齐心协力将尸体和他俩迅速拖上地面,在离洞口20米时,他们的空气呼吸器内的气体已全部用尽,只得取下呼吸面罩,而高度腐烂的尸体与他们一起平行上升,近在咫尺,阵阵腐尸臭味令他们几乎窒息,到达地面后,张学富与战友连胃酸都吐出来了。

  让故障设备“活”起来

  “消防装备就是消防战士的第二生命”,肩负着全支队特勤器材装备维修保养任务的张学富,始终把这句话作为工作的座右铭。

  长期以来,因中队大部分器材属国外进口,技术含量高,灵敏度强,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较为困难。在家曾学过汽车维修的他,平日里,一有空就拿出说明书自己研究,遇到难题就自费打电话到各厂家的办事处向技术人员请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件件有故障的装备,硬是在他的摆弄下再次“活”了起来,就因他的这股钻劲,战友们都管他叫“张师傅”。

  2003年8月,中队一台空气充填泵不知何故,气瓶充满后,战士训练使用时总感觉不适。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了给支队节约维修费,硬是拿着说明书,在充填泵旁边摸索边查阅有关资料整整干了15个小时,最后终于找到问题出在机器内部的一根活性炭棒上,厂家寄来材料后,3个小时便解决了问题。2004年以来,他共维修空呼器、多功能小型救援套装等特勤装备9种52件,为支队节约维修开支十余万元。

  根据多年的抢险救援经验,张学富还自行研制了水下可视打捞器。以前在孔洞或水中打捞尸体时,只能用火钩和最古老的木杆等进行打捞,不仅影响救援时间,而且也不能准确判断目标的具体位置。水下可视打捞器是他在多次水下和孔洞打捞后,根据工作经验自行研制的。主要用于在水中、孔洞和人员不便深入的危险场所进行打捞侦察工作。水中可视范围0.5m,蓄电池充满后可持续工作8小时,全套设备重5kg,陆上有效监测距离500m,电源线可延长15m。可视打捞器的研制成功,弥补了特勤官兵现有救援器材的不足。

  永远牢记军人的职责

  在9年的消防兵生涯中,张学富已记不清自己执行了多少次救援任务,帮助过多少名身处危难中的群众。他所记得的,是入伍临走的那天,曾当过兵的姑父对他说:“学富,部队是一个能锻炼人的地方,到了部队之后要好好学习,对命令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正是这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一直伴随张学富在部队中成长。

  在采访的最后,张学富说,社会对他的承认,组织对他的嘉奖,让他备感欣慰的同时,更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只要我还是一名消防战士,就会牢记军人的职责,永远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采访结束时,记者从一份统计材料中得到这样的一组数字:三级士官张学富入伍近9年,先后参与抢险救援战斗350余次,灭火战斗380余次,参加社会救助400余次,援救被困群众300多人。 作者:杨君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