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命之火为祖国燃烧(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9:5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生命之火为祖国燃烧(组图)
李继硕教授正在指导研究生。

生命之火为祖国燃烧(组图)
青年时代的李继硕教授。

生命之火为祖国燃烧(组图)
李继硕教授

  他病倒了,而且已是肺癌晚期。他的领导、同事们来到医院看望他,组织医疗救治;他的学生们守护在他的病床前,企盼着奇迹出现……然而,疯狂的癌细胞正在侵蚀着他年迈虚弱的身躯。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总是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对大家说:“走吧,不要因为我耽误了工作!”

  他就是为我国医学解剖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名师、一级教授、堪称教书育人典范的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李继硕。

  记者惠树成

  通讯员王坤罗莉琼一个人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追求

  今年85岁的李继硕一生坎坎坷坷,但磐石般的信念使他对党始终忠贞不渝。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亲历了那暗无天日的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入侵,国破家亡。为了报国,他不得不弃文学医,考入长春医科大学。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使他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拯救中国的不是“神”,而是人———那群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北人民医药专业学校(第四军医大学前身)组建,他听从党的召唤,毅然参军,挑起组建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重担。建校之初,摆在李继硕教授面前的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局面:无实验室、无资金、无老师、无资料、无技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实验室,他自己动手,铺设地面,安装门窗,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老师,他到各高校四处招人;没有实验材料,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收集无主尸体,保证了解剖教学的顺利进行。经过不懈努力,学科初具规模,为我国和我军的解剖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十年浩劫”开始了,这位曾为我国和我军解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被扣上“日本特务”、“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尽折磨。被迫打扫病房、厕所、倒痰盂、便盆……但一想到学生,一想到祖国,他就忘记了自己的遭遇。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下,他都不放弃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不放弃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有益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生命健康的人。对人生,他始终保持一股百折不挠的锐气;对工作,始终保持一种敢于创新的热情;对他人,始终保持一颗炽热似火的爱心。新的形势下,他坚持教育引导大家爱国、爱党、爱军、爱校。他经常说:“政治上不能糊涂,学业上不可荒废,祖国需要的是最忠诚的儿女。”在他的教育培养下,教研室涌现出一大批政治上坚定、学业上超群的人才。

  只要挖掘,知识的源泉是不会枯竭的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然而李继硕教授却坚信:只有不断地探索、发掘和认识,就一定能够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崛起,李继硕教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将学科由“单纯的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由单纯的形态学(神经解剖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为神经解剖学的发展设计了三个台阶:从单纯的形态学到离子通道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探索,从中找到深入研究的线索,由这些线索开展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这一决策,使神经解剖学学科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早年,他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在活体测量和体质发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他任主编的《国人体质资料汇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在国内解剖学界率先开展了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并采用神经生物学最新技术,开展了“躯体和内脏初级传入神经在低级中枢内的汇聚”和“三叉神经系统初级传入在‘镇痛机制’方面与来自上位脑结构投射的关系”等系统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近20年来,博大的胸襟、开阔的科研思路,使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他以探索镇痛机制为目标,以内脏初级传人途径为突破口,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现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填补了国际解剖学界百年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首次证明盆腔内脏初级传入在背根节水平既有集中的传入节段又广泛而弥散地与很多节段发生联系,完善了对内脏初级传入途径的全面认识;以“内脏神经系”代以“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新的观点,修复了国际上沿用近百年的“自主神经”代以“内脏神经”的观点,丰富了神经科学的内容;在骶髓后连合核中发现既有传递盆腔脏器内脏痛信号的细纤维投射,又有传递来自躯体性的坐骨神经或阴部神经非痛信号的粗纤维的投射。其中以骶髓后连合核为中心的形态学研究部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人们都说李继硕在学科建设上有三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是标本陈列馆。这是他和同事们花了50余年建成的,这里拥有1420件标本,在世界上也颇有名气,成为展示学校建设成就的一个窗口。从陈列馆的整体布局到每件标本的具体摆放,都是教授精心设计。有的标本陪伴了他几十年,教授更是加倍呵护,如亲生孩子般精心照料。

  第二个“孩子”是《神经解剖学杂志》。他经常凌晨4点钟起床,拿上放大镜改稿、校稿。每一篇稿件,他都要反复看八九遍,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并给每一位作者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巴掌大的新华字典早被他翻得字迹模糊了。有的作者寄过来的两三页的原稿经过无数次修改后,发表印刷时已变成厚厚一摞。该杂志已被评为源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向美国、日本等国发行和交流。

  第三个“孩子”是解剖技术楼。3年前,80多岁高龄的他刚刚经历了腰椎和颈椎两次大手术,但固执的教授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深入工地,对施工单位的情况进行考察,一块地砖、一副门框都要亲自到批发市场了解情况。从最初设想到项目审批通过,再到筹集资金、设计图纸、监督施工,主体大楼凝聚了李教授多少汗水和心血。2004年10月,6层2700平方米解剖技术楼主体竣工。坐在轮椅上的他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李继硕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长期致力于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先后举办了近20期全国性的讲习班和业务培训,所在科室被国内同行誉为“我国神经解剖技术的发源地”,尤其是1997年,他在第四军医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这次会议共邀请了28位外国专家,400多位国内代表,收到论文600多篇,盛况空前。这些看似平淡,实是推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科发展方向,为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勾勒出他灿烂而又辉煌的人生轨迹。

  弯下腰做桥,挺直腰做梯

  李继硕既传授科学知识,又传授思想知识,火炬般的情怀使他的形象清晰地印在人们的眼里,深深地刻在脑海。李继硕经常说:“导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教学研究实践中,他不仅教授科学知识,还以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言行一致的师表形象、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来提高学子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在学子面前,他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李继硕经常说:“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二是一心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上;三是学科上有远见,私心重、不勤奋又不能团结人的人绝不能做学科带头人。”

  21年前,他3次给校党委写报告,要求把主任的位子让出来,让中青年上。虽然他不当主任了,但他仍然把一腔深情倾注给自己的同事和弟子,同事和弟子们又借助他的肩膀,冲到世界神经科学发展的前沿。

  现任教研室主任李云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出国深造时那一幕:1991年,他申请去日本京都大学学习,由于当时名额和政策限制,上级主管部门未批准。李继硕知道后,坐立不安。他逐级向领导反映情况,并3次带着李云庆赴京向主管部门汇报。在李教授的努力下,有关部门终于同意了李云庆的请求。火车上,李继硕谈自己的家乡东北大地的富饶,谈万里长城的雄伟,谈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语重心长地对李云庆说:“出国了,你一定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1993年3月,即将结束留学的李云庆,接到一封李继硕教授的来信,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来信中不仅对他用一年时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并提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给予了热情鼓励和赞赏。同时,李继硕积极向校领导反映,四处奔走为他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周密安排:

  职称:破例为他申报了副教授;房子:给他分一套团职住房;妻子:原在新疆工作,决定调进本校并基本办妥手续。

  读罢这一封信,李云庆的心早已飞回四医大。如今,他已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特聘教授、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人们不能忘记的是:

  1989年,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他完成了两篇论文并发表在国际刊物《脑研究》上,受到了李教授的很高评价和重视。在陈军申请到日本文部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后,李继硕亲自为他选定研修方向。行前,他对陈军说:“希望你珍惜这次深造机会,学成后一定报效祖国。”1992年12月,陈军成为日本滋贺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日4年半时间里,李教授平均每个月给陈军写2~3封信,掌握他的思想动态和学业上的进展,并鼓励他发奋努力,为国争光。陈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研究和学业,还在日本第十七届疼痛学会议上演讲并获口头论文奖。1997年,陈军学成回国,很快开展了以“临床病理性痛发生机制及镇痛新药研究”为中心的一系列科研课题,并发现了两个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生长点。现在陈军已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特聘教授和国家“973”首席专家。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实的分配关系、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作为社会中的人的社会价值。这种道德滑坡的风气也波及到校园,教育界出现了“教师不教,导师不导”的奇怪现象。就如何授好课,李继硕教授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要求教员在课前做到“四备”,即备思想、备内容、备方法、备教具。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要求教员对授课内容融会贯通,脱稿讲述,传授方法,并充分利用标本、图纸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一些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李继硕亲自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方面的书籍送到他们手里,还组织青年教师在一起备课,并让他们逐个试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一一点拨,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讲课。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更形象、直观的感受,80多岁的李继硕忍受着颈椎骨质增生之痛,搬着凳子坐在讲台上为几百名学生上大课,为青年老师做示范,台下的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20多年来,他通过日本同学森田太郎博士个人资助的1000万日元及其他方式,先后向日本选送27名青年人才,达42人次;促成了第四军医大学和日本国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7所大学或学部建立校际友好交流关系;他还为学校其他学科送出留学生近30人次,并多次邀请日方知名教授来校讲学或帮助开展新技术。现在,全学科每年平均发表论文50篇,其中近半数发表在国际刊物上;每届神经解剖学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数都占全国的1/6~1/5。他所在的学科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10余人,他本人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20人,硕士30人,他的学生很多人已是国内、军内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土。1989年他就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李继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思想的疆域里奔驰,从学术和思想上塑造学生们的人格,形成了“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三位一体的育人思路。他的爱心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心田;他的爱心像莹润的大理石一样,在许许多多的学子心间,铸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他的爱心像火炬一样,照亮了许多人的人生道路。

  宁可干着累死,也不坐着等死

  解剖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经常接触尸体,难闻的福尔马林让人恶心,长时间的接触对人身体伤害很大,很少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但李继硕的人格魅力却吸引和凝聚了一批英才。一次,李继硕、鞠躬、饶志仁等6名教员因长时期接触福尔马林,患末梢神经炎,相继住进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于是,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他眼睛一瞪,说:“什么叫休息?工作就是最好的休息!”

  2004年2月的一天,本可待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的李继硕教授,像往常一样到科室参加实验,著书立说、审阅稿件,指导研究生。工作到深夜一两点的他,到家时已无法站立。体检时被发现患了肺癌。

  领导、医生和护士都让他住院治疗,李继硕却再三央求:“再等等行吧!等我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后再说。”他每天依然准时来科室上班,常常是夜深人静时,还弯着身子,趴在办公桌前埋头工作。李继硕教授的办公室距离厕所不到20米远,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加之年事已高,经常来不及到厕所就小便失禁。为了防止尿湿裤子,他每天要准备好几个尿不湿和内裤。他年迈多病,行动不便,但一直坚持上班。尽管他有专车,但中午也不回家,一包方便面,一条黄瓜,就是他的午餐。

  1994年,香港知名实业家梁軪琚博士父女资助给他500万港元作为科研经费。他主动提出把这500万港元捐给学科,用其中的400万港元为学科添置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建立实验室,并购买书籍和资料,剩下的100万港元作为学科的流动资金存起来,他自己一分钱不留。李教授像一名辛勤耕作的园丁,在解剖学这块土地上,开荒、播种、浇水、施肥、灭虫、修葺枝叶。如今的解剖学学科已由一粒种子成长成参天大树。树长大了,可园丁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近年来,李继硕教授一直饱受病痛折磨。先是患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脊髓,使他左手活动受限,常常头疼、肩背痛,相继又患上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每次住院,他都把病房当做第二办公室。

  这次住院,他又带了一大堆稿件和书籍,病房又成了他的第二个办公室。当他的学生、二级教授饶志仁去看他时,只见他一边打吊针,一边握着放大镜,不时地拿着钢笔,专心致志地修改着《神经解剖学杂志》的稿件……

  随着病情的恶化,李继硕教授头不能抬,手不能动,他还坚持让助手把论文一段一段念给他听。《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部副主编施际武教授见他在病床上还在修改稿件,对他说:“教授您不能再劳累了,稿件我来看吧!”李继硕教授想了想说:“那就只给你二篇吧!”施际武无法拒绝这样一颗赤诚的心,他从老教授的目光中,看到生命燃烧的熊熊火焰。

  “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大脑意识还存在,我就不会停止工作。”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李继硕以血肉之躯谱写出一曲当代知识分子赤心报国的壮歌!(本版图片由四医大提供)

  人物简介

  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专家李继硕

  李继硕,生于1920年9月,1941年3月毕业于长春医科大学,是我国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专家。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专家组组长,《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解剖学会理事长,《解剖学报》编委,总后勤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解剖学专业组组长。他长期坚持“阵痛机制的神经学基础”研究,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多部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培养博士后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30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