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如炬—两院院士侯祥麟"没有故事"的科技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6:25 新华网

  侯祥麟在家上网浏览(8月26日摄)。现年93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贡献给了祖国的科技进步事业,把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献给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侯祥麟在91岁高龄时亲自主持国家重大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项目研究。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为我国的石油、石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1986年侯祥麟(右)在意大利获得“马太依”国际科技成就奖。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曲志红)侯老一见到我们就说,他这辈子没有什么故事。的确,谈起自己的生活或其他,他似乎总没有更多的话,一句半句就没了下文。

  本以为是年龄的关系让他有些精神不济。谁知,当谈起他对当前能源问题的看法,谈起我国炼油技术的发展,谈起青年人怎样才能在科学道路上走得快走得好时,他忽然变得滔滔不绝,神清气爽,思路清晰,言语精辟。

  对于一位93岁的老人来说,他显示出让人惊讶的敏捷和睿智,当然还有深邃和丰厚。

  这让人明白了,这位一生献身于科学的老人,他的大脑在永不停歇地运转着。只不过,这种运转和我们眼前很多无关宏旨的事无关。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创新和奉献。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灵魂;而奉献,是我们科学研究的目的——侯祥麟

  在侯祥麟大半辈子的科技生涯中,无论因为完成国家交付任务的需要,还是他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个性使然,求新,似乎是他一个显著特点。而之所以解决了我国石化炼油领域的诸多难题,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大概也和这个特点分不开。

  提起《五朵金花》,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那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里面的人美,歌也好听。只有在石化、炼油业里的人,才会告诉你那是5种和炼油有关的工艺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这5种新技术,是中国炼油事业的标志性成就。

  这5项新工艺新技术的专业“大名”,分别是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

  据侯老透露,那年大家刚看过电影《五朵金花》,对影片中5位美丽的白族姑娘印象深刻。于是,他们就将正要攻关的这5项新技术笑称为“五朵金花”,从此流传至今。

  看来,科技工作者也自有浪漫情怀,但科技开发工作本身却绝没有半点可以“笑谈”的余地。“五朵金花”的研究开发大都在石油科学院进行,担任研究院副院长的侯祥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这项工作上,大到科研方向、试验方案的制订,小到试验的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抓,亲自过问。当年在攻关中负责催化剂研制的闵恩泽院士回忆当年的情景说:“那些日子,侯院长在研究院、在实验室、在炼油厂之间奔波,千方百计让这些炼油新工艺早点开花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65年底,“五朵金花”先后绽放,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至今,侯老还很为此自豪:“‘五朵金花’使我国的炼油工业技术一下子从落后跃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可以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油品了!”

  从此,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宣告结束,也让美苏对我国的经济技术封锁落了空。为这一历史性进展做出极大贡献的“五朵金花”,在上世纪60年代都被列为国家级成果,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科学的创新没有止境,侯祥麟的探索也不断延伸。像“五朵金花”这样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项目,他陆续主持、参与过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品与我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侯祥麟深感推进科研创新和工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石化工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他殚精竭虑。

  蒸汽裂解制取乙烯是世界上一直没有被突破的一项传统生产工艺。侯祥麟看到我国重油资源日趋增多,而蒸汽裂解生产乙烯所需的轻质油品日趋紧俏,于是他于1986年提出了用催化方法裂解重质原料油生产烯烃的意见,还亲自为这项技术取名“催化裂解”。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联合攻关下,催化裂解于1990年成功进行了工业化试验,一些颇具权威的国际石油化学家预言,催化裂解工艺将为世界石化工业开辟一条新路。

  果然,它很快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批准专利,并作为中国首套石化工业成套技术出口到国外。

  及至他受温家宝总理委托正在进行的国家油气问题战略研究,他还是将创新置于重要位置:“解决燃料供应不足问题,一要节约用油,二要发展公共交通,三要寻求替代产品。这些都要依靠科技创新。”

  也许,这就是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天然品质,因为,“科学的永恒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

  要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成就,需要正确的人生观,需要过人的勤奋,执着的追求,当然还有严谨和求真的精神——侯祥麟

  这段话,是侯老寄语后辈的肺腑之言,熟悉他的很多人说,这也是他自己。

  侯老的勤奋、执着是多年来人们有目共睹的。中石化前科技开发部主任乔映宾,1965年大学毕业时分到石油科学院第四研究室工作。主管石油炼制研究的侯祥麟副院长,有事没事经常到各研究室看看,对他们这些新来的年轻人也十分关心。乔映宾记得,侯老时常叮嘱他们,科技人员要搞出成绩,不能只在8小时工作,要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他说:“光靠8小时是出不了科学家的。”

  他的这些话在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鼓励走“白专道路”而不断受到批判,但在乔映宾心里却一直当作难以忘记的教诲。

  初见侯老的人,都说他谦逊平和,亲切随意,熟悉他的老朋友也都说他性情好,“待人如兄长”。但如此和蔼可亲的侯老,有时却能让人“心里发毛”。因为,他对科研工作的严格、严谨和认真,也是出了名的。

  中科院院士,石油科学院前院长李大东说,侯老虽从不发脾气,但有些人却“很怕”他。他们院里当时的一位科技处处长,每次去向侯祥麟汇报工作,总在门口转悠半天才敢进去。他不是怕侯祥麟发火,而是怕他问问题,因为侯祥麟对每个项目的每个细节都会“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很难“蒙”,准备稍有不到之处就会被侯老“问倒了”。

  盛年时的侯祥麟如此,现在的他依然如此,年逾9旬,并不妨碍他目光如炬,博闻强记。从2003年开始进行“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后,和侯老有了近距离接触的中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克雨,对侯老在处理如此博大、复杂的研究课题中表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大为钦佩,更为侯老极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所感动。他说,侯老对所有研究工作的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总报告到每一个子课题,对其中的每一数字、每一预测、每一种分析,他都要求必须数据精准,论据充分,材料可靠,不允许大概、可能或也许。对很多重要内容,他不仅要你有最后的结论,而且要你拿出整个过程中一笔一笔的细账。有些课题做得不到位,他就让拿回去重来,“有的报告被打回去不止一次。”“侯老说,‘不做到我托了底,这个课题我不能拿出去。’”

  一点一滴的细节,映照出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即使作为一个科学家,要在任何情况下坚持这种精神和态度,绝非易事。有时,甚至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拥有极大的勇气。

  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的一些人提出要搞炼油工业的“十大会战”,其中有些做法明显违背科学常识。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很多人不敢公开反对。而受到很大冲击、刚从干校回京的侯祥麟,这时被指派处理此事。他在会上说:“你们都不要怕,决定撤销跟你们没关系,由我负责。谁要批就批我好了。”到底,他把一些不合理的项目撤了下来。

  政治高压不能让他屈从,人情世故面前,他也抱守元一,宁可得罪人,也不做违心之事。1980年,国家成立了学位委员会,侯祥麟担任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化工评议组组长。委员会有一项工作是负责评审博士生导师资格。有个老教授,和侯老有些私交。在评选时,大家觉得他指导的研究生成绩不太好,所以没有同意,侯老也投了反对票。这果然惹得老朋友对他非常有意见。说起这件事,为人厚道的侯老也略感抱歉:“大概我太死板了!”但他并不能改变自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得坚持原则啊!”

  也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科学家的风骨,因为“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了适应国内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除大力处理好当前的各种矛盾外,还必须注意一些前瞻性的大问题。——侯祥麟

  在我国石化科技行业,侯老不仅是著名的炼油专家,还是大家公认的有超前意识的战略科学家。他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见解和建议,大到对国家经济建设,中到对整个石油石化产业,小到对某些企业和技术,都曾起到过极大的推动作用。至今,石化行业的一些企业或研究人员还不断发现,很多今天他们要做的事情,原来是“侯老早年就说过的呀”。

  这样的几件事情,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侯老不同层面的战略性眼光所知一二。

  1978年春天,是科学事业与大自然同时复苏的季节。66岁的侯祥麟也发生一个重大转折,作为新上任的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他肩负起主抓全国石油科技工作和炼油工作的重担。

  当时,正值全球性能源危机爆发,油价直线上涨。侯祥麟认真全面研究分析了国内外能源市场走势和技术发展后决定,从节约能源入手,抓管理、抓科研、抓技术进步,取得立竿见影之成效。1979年至1982年,石油部的科研成果收获颇丰,而炼油工业技术水平和节能成果更是十分显著,其能耗下降了40%。

  当今天我们再次面临国内外能源严重短缺局势之际,特别是党和国家将建立节约型社会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时,不能不钦佩近30年前侯老的眼光。

  很长时间里,我国科学界似乎有些重理轻工,很多人知道基础学科研究,但对技术科学却不甚了了。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和第一届院士主席团成员,侯祥麟深感工程技术人才和工作的薄弱,已经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不断呼吁要把工程技术工作放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经过前后10多年的酝酿,侯祥麟和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罗沛霖等6位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我国建立一个以工程技术专家为主的国家级学术机构的建议。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如今,中国工程院已经成为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并驾齐驱的重要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库。

  再来看看最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这个受温家宝总理委托,集中了31名院士,160多位专家参与的重大课题,经过一年多认真细致的工作后已经基本完成。参与这项课题的工程院院士胡见义为我们简要描述了由一个主报告和7个子课题构成的这个大型研究项目的内容:“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和供需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温总理先后3次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听取了这项研究课题的汇报,给予很高评价。这项战略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作为这项研究课题的灵魂人物,课题组组长侯祥麟,却并没有就此满足。目前,在这位93岁老人的率领下,又开始对这一项目的延伸研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50年后……

  战略的高度和前瞻的意识,不仅仅来自能力和素养,更需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认为“我才93岁,还不算长寿”的侯祥麟,以他70年的科技生涯告诉了我们,他的生命将“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