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乌鲁木齐市“电子警察”车轮下救回13条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0:51 乌鲁木齐晚报

  “8月,死亡人数11”8月20日24时,当乌鲁木齐市公安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电子记录显示出这一数据时,在场的交警无不雀跃。乌鲁木齐市公安交警支队负责人曹学敏说:“这意味着今年8月,我们从车轮下至少抢回13条人命。”

  从今年7月20日到8月20日,乌鲁木齐市有11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减少近六成。曹学敏说,这都归功于电子警察。据介绍,交通事故和车辆通行率成正比。

随着首府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城市交通出现了车辆高密度行驶、通行率加大等局面,随之出现的是不断上升的事故率。2000年8月,首府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不到10人,2004年8月达到24人。

  2004年10月,乌鲁木齐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建设的智能化交通指挥中心投入运行。今年春季,交管部门引进1000多万元资金,建设了交通管理科技手段非现场执法系统,并于6月初投入试运行。7月20日,非现场管理执法系统(俗称电子警察)在乌市部分路段正式启用。

  据了解,自从“电子警察”上岗后,酒后驾车、超速行驶得到明显“收敛”,但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这一系统不能接受,并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取消这一系统。但曹学敏说,坚持让电子警察上路执勤,可以避免交警主观臆断的弊端,给司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社会学家认为,新生事物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随着人们对这种执法手段的熟知,其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也会自然消失。传统的凭借主观目测判断是非的管理方式必将被客观、公正的高科技管理手段所代替。

  目前,非现场执法系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管理交通的有效举措。如车载雷达测速手段在北京、广东、上海等12个省、市投入使用。:(责任编辑:高毅写信)

  作者:高改香 通讯员 方有功 王飒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