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无序竞争:文学图书出版的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0:51 东方网-劳动报

  文/张艳虹

  今年8月,上海图书交易会订货码洋为2.02亿元,其中上海的出版社总订货码洋为1.15亿元。上海文艺出版社《兄弟》(上部)名列订货榜首,自七月底出版以来,这本长篇小说三次印刷的35万册已难以满足订单需求,正在组织第四次印刷。在为期9天的上海书展中,此书更是以四千册的销售总数,稳获图书销售榜的魁首。上周末,挟着上海书展的余威,

上海文艺社又邀请余华在京城三书城签售三天,《兄弟》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签售共达18000本,可说余华风再起。

  相较于过去文学书市场的门庭冷落,今年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文学原创图书呈现出一种较为活跃的态势,除《兄弟》外、上海文艺版《缠溪之恋》、《永乐大帝》、《我和你》、《别人的爱情》等图书也表现不俗,这是否预示着文学类图书开始进入新的一轮复兴期?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上海文艺社的总编辑郏宗培。

  郏宗培对此并不抱乐观态度,他明确表示,今年以来各种书展不断,订货会不断,但就整个图书市场而言并不景气,个别品种的销售业绩、或几个品种的畅销,千万不能以为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已进入所谓的复兴了。只能认为,人们对一年来老是“密码”、“狼”之类占据销售排行榜首感到不满足。

  究其原因,在图书出版业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的郏宗培指出,整个社会生态、图书产销的形态似乎都呈现出不正常的浮躁的状态。不少出版社注重的是品种上的铺开,横向的发展,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争夺市场,忽略了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单位面积”的产量不高。结果就导致大量的重复出版,日前在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看到无数装潢精美、题材相冲而无人问津的图书,就会知道库存为什么大量积压,图书生命期为什么越来越短。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如果都以速度打市场为战略,是不符合图书出版的自然规律的。

  郏宗培说,这种文学图书出版的浮躁风是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的,近些年来越刮越烈了。政教、科技、文艺三大类图书原由全国五、六百家出版社分工协调,作者、编者、出版社各自按照自有的出版规律进行操作,倒也相安无事。现在,参与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图书出版太多了,从四五年前的二十多家,发展到现在数百家出版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盲目、无序的竞争、掠夺往往是阻碍优秀文学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作家的创作成熟,一部好作品的成功面世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样,一个优秀的有创见的小说编辑也需要相当时期的历练。比如一个专业的外国文学编辑不一定能摇身一变即成为合格的中国当代文学编辑一样。我们提倡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不是全面出击的莽打蛮杀的勇士,事实上,这是难以做到的。对于目前的发展状况,郏宗培语希望这种非理性状况不会长久,这对整个出版业都是不利的。

  余华这部《兄弟》被媒体称为“十年磨一剑”,似乎这在当下已是罕见的现象,记得在去年桂林书展上有记者问余华是否江郎才尽了,是否会与长篇小说写作拜拜了。可见浮躁心态之一斑。如果小结一下“《兄弟》现象”,除了文艺社与收获杂志社的策划,营销,推广,打破了夏季不出重头产品的老观念外,重要的还有作家和作品的因素。“一部优秀的文学图书到底能流传多广多长久,最关键的还在于图书本身的文化品性,认真磨砺的、读者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郏宗培如是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