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电影鼻祖”唐山皮影走出国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7:38 人民网

  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的中国皮影,在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生息,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并受各地域环境、风俗、语言以及人民情趣爱好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品类,如陕西有老腔、碗碗腔、遏工腔、八步景、弦板腔,甘肃有陇东道情,福建有龙溪纸影,广东省有潮州影,青海有灯影戏,北京有皮影戏,山西有纸窗戏,浙江有皮囝囝,辽宁有辽南影,黑龙江有龙江影等等20余种,可谓五彩缤纷。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形式日趋多元化,尤其从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融日渐深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

挑战,处境艰难。到该世纪末,有的已名存实亡,成了博物馆艺术。单以中国皮影戏来说,从媒体上看,先是历史最久的陕西皮影“告急”,接着“危机”之声四起。与此相比,唐山皮影却仍充满活力。缘何如此,看一看20世纪它走过的脚印就一目了然——始终求新求变与时代结伴而行。

  第一个新峰——声腔流派纷呈

  唐山皮影亦称“乐亭影”、“滦州影”、“冀东皮影”。始于何年因无佐证,尚难说清。但从1958年发现的署有“明万历己卯(1579)年抄”的影卷《薄命图》看,故事完整,行当齐全,足见此时它已比较成熟。此后400多年,除有影卷和少量影人存世,其他只有口头传说。笔者是1932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是看着唐山皮影长大的,从60年代初又有幸作为“唐剧主要创始人之一”参与其音乐建设工作,为此结识了几位19世纪诞生20世纪走红的名影匠,成了我学习皮影音乐的老师,在长达6年的日子里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时隔近半个世纪,回顾他们的成就及其足迹,确实人人都有“一着鲜”,是他们在20世纪把唐山皮影声腔艺术推上了高峰。

  唐山皮影在历史上以唱见长,有“无唱不成影”之说。据1885年出生的张绳武先生讲,他学唱影的时候唱腔比较简单,伴奏乐器叫“金蹦”,形似三弦,一面蒙桐木板,一面蒙蟒皮。但综观从1934年起经昆仑、百代、胜利、丽歌、荣利、宝利各唱片公司录制的百余张唐山皮影唱片,声腔板式完善,流派各显风光。号称“影界大王”、“髯儿腔奠基人”张绳武借鉴河北梆子银达子的“夯腔”创造了“咳腔”,出自张绳武门下的李秀借鉴“皮簧戏”(京剧)的“西皮腔”创造了“簧腔”自成一派,苏旭借鉴中小学生鼓号队的音调把“花调”装点得更有特色,周文友为把“小儿”行“平调”甩腔变得优美更富有表现力,在两年的时间里“三下乐亭”经受观众的检验,第一次吃了“倒彩”失败而归;第二次变“倒彩”为“静听”,初见效果;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满堂彩”,大获成功。此后,这一腔调被众影匠效仿,广为传唱,至今仍是唐山皮影最富代表性的腔调。加之他有一条好嗓子,喜走高腔,旋律独特,被观众称为“阳韵”。当年曾与周文友较量败下阵来并瞎了一只眼的齐怀,受周文友创腔的启迪而改行唱“生儿”,不追逐当时正走红的张占科而另辟蹊径,广收博采,终成“生腔泰斗”,其他还有号称“影界金少山”的厉景阳,英年早逝的张占科,被日本侵略者抓工惨死异国的康雅亭,“曼声感人”的孙品卿,被誉为“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这一连串名字,个个都有骄人的绝活,把唐山皮影的声腔打造到几近完美的地步,不仅腔调优美,韵味独特,功能多样,板式完整,行当齐全,而且以个人的艺术魅力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有了“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美誉,从而形成了流派纷呈的景象。

  随着声腔艺术的升华,伴奏乐器也在不断变革,由20世纪初的“金蹦”先换成二胡,接着在20年代末换成木筒四胡,到30年代中期又换成铜筒四胡,每一次变革都特别注意观众的反映,据李秀老先生讲:“我们刚改的时候,每次演出把四胡、金蹦全带上台,给紧唱伴奏为了字眼能听得清楚仍用金蹦,给稳当出子(指慢板)伴奏就用四胡,可台下观众喜欢四胡,一弹金蹦,台下观众就喊‘还是拉四胡吧,我们爱听这个’。这样慢慢四胡就取代了金蹦。”虽然我们这代人既没有听过也没见过金蹦伴奏的效果,但从器乐学的角度分析,四胡音域宽,音量大,又极富歌唱性,可以和唱腔融为一体,加上琴师的不断探索,不论是制作技术,还是演奏技巧,都有了符合唐山皮影特色的个性,尤其它那华彩性很强的“影挂”(句与句之间的大过门),节奏密集,旋律跳跃,和唱腔形成鲜明对比,既延伸了唱腔的感情,又丰富了唱段的色彩。

  唐山皮影20世纪前一直活跃在农村,在冀东广大地区有深厚的影响,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哼唱,村头田间四季不绝于耳,直到1910年张绳武率翠音堂出关闯入沈阳,才走进城市,1919年又带班进唐山庆仙茶园,从此在唐山这座被誉为“北方现代工业摇篮”的城市安家落户。以开滦矿工为主体的观众群和现代工业文明,既时刻影响着它的发展,也无形中扩大了唐山皮影的声誉,引起各唱片公司老板的青睐,竞相选择代表性唱段灌制唱片,市场销路很好,不仅在唐山商业区各门市的扬声器里唐山皮影之声有力压群芳之势,就是在东北三省和华北部分城市也不示弱。大概正因为如此,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在其《中国戏剧史长编》一书中,称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了一般影戏的代称”。可见唐山皮影在中国皮影界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个新峰——剧目贴近时代

  数百年留下的唐山影卷有数百部之多,影匠们说“打一辈子鱼报不全鱼名,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传统影卷故事涉猎历史极广,从殷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南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代,多以扬善惩恶、颂忠斥奸为主题,很多老人常说,“我这个人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都是看影得来的”。可见唐山皮影对塑造唐山人民精神风貌的影响之深、之大。

  上个世纪40年代,在冀东地区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新任冀东地委宣传部长的吕光同志发现,皮影戏很受群众喜欢,既不需要大舞台,也不需要繁杂的道具,机构精练,行动方便,是游击环境一个很好的宣传工具。经他倡议,冀东区党委决定组建以宣传抗日战争、活跃抗日人民文化生活为宗旨的“新长城影社”。1942年7月在迁西县长河岸边的黄槐峪举行了成立大会,木子厚任社长,时任《救国报》编辑的陈大远同志兼任指导员并立即着手创作反映抗战生活的第一个剧本《田玉参军》。剧本完成以后,两个难题摆在大伙儿面前:一个是现代人尤其是八路军战士如何刻制,一个是布景怎么绘制,前者曾采用写实的画法,试画了几个影人头茬,刻制之后放到影窗户上远看,看不出是人的头像;后者是用白布绘制着色为山,刻洞为月,效果也不理想。最后虽然无奈还是用了传统的手法,但大家对改革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据陈大远40多年后回忆说:“1943年9月13日,正是农历的中秋节”,“在迁西黄槐峪进行了抗日皮影戏《田玉参军》首场演出。演出时,几乎附近各村的群众都来了,他们第一次从影窗户上看到了自己的同志、自己的亲人,甚至是自己的形象,感到欢欣鼓舞,对这场演出给予很高评价”。新长城影社作为革命影社吸引了很多名人志士,早已走红的张茂兰、苏旭、苏勉都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奔赴解放区参加新长城影社,先后演出了《光明之路》、《抢粮》、《抓丁》、《大生产》、《锦上添花》、《四十里铺之战》、《埋伏战斗》等。这些根据真实抗战故事创作的现代影,给抗日军民极大的鼓舞,给日寇及其走狗以沉重的打击。敌人对新长城影社恨之入骨,为此,冀东军区为影社配备了28名武装战士做保卫工作,社长享受营级待遇,演员享受连级待遇,田地由村负责代耕。

  新长城影社的成立,起到了播种机的作用,冀东地区相继成立了抗日影社、大众影社、燕南影社、长城影社、新乐民影社、湾山影社、长山影社、新慰民影社等近30个新型影社,创作演出了《火烧潘家峪》、《杨玉民反正》、《一件血衣》、《颂军叹》、《合家欢乐》、《齐心杀敌》等紧跟时代的新剧目。

  1949年6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新长城影社的苏旭、张茂兰应邀参加,影社为大会演出了《春秋镜》,大会授予新长城影社“斗争的缩影”锦旗,既形象地概括了新长城影社的历史功绩,也是对其他革命影社的肯定。唐山皮影走出了一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之路,在国家存亡的关头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三个新峰——艺术综合出新

  新中国成立后,新制度、新时代、新生活给求新求变的唐山皮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50年代末,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说唐山皮影在20世纪的前两个新峰各有侧重,那么第三个新峰则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整体艺术综合出新,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延续了几百年只有男人登台唱影的传统打破了。冲破这个禁区培养第一代唐山皮影女演员的开拓者,是被誉为“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始于1957年,足具代表性的高徒叫李凤琴,不掐嗓能把唐山皮影唱得韵味浓郁,音色亮丽,高低自如,字眼清晰。从此女演员逐渐增多,不仅有专攻演唱的,还有专攻操纵的。

  其二,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的不断发展变化,给唐山皮影以极大的启迪。它不再满足6尺影窗、7寸影人和简练的影帘子道具,先从放大影人(从7寸到1.2尺、1.5尺、2尺、2.5尺)、影窗(从6尺逐渐扩大直到6公尺),接着是改进灯光(由“七捻灯”到多排管灯)、布景(在塑料布上彩绘)。随着现代戏和儿童戏的排演,影人的造型更贴近写实,制作的材料和方法由用驴皮雕刻变为用赛璐璐板彩绘。这些虽然淡化了传统的写意美,但表现内容的空间却有了极大的拓展,各种当代人物以及坦克、汽车、轮船、狂风暴雨、滔滔海水、熊熊烈火、大炮发射、飞机轰炸等等,配上灯光效果,表现得更加逼真。用老百姓的话说“像小电影一样”,大大提高了观赏性。

  其三,操纵技术不仅随着影人的放大而增加了难度,而且为了更传神增添了新的特技,诸如眼珠转动,嘴张合,以及抽烟、点火、机枪扫射、投弹轰炸……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神秘感。有时传统的三根杆两只手操纵一个影人已不能适应,像表演杨子荣“打虎上山”时,为表现由远而近的效果,就换了小、中、大三匹马,最大的马由五个人操纵十根杆,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些靠过去的即兴表演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有导演统筹全剧,进而提升了唐山皮影的表现力。

  其四,乐队的文场从一把四胡变为小民乐队,武场从“双跨”改为四人分奏,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功能。

  综观以上四点变革,都是根据剧目内容的需要而发展的,像《南方怒火》出现飞机大炮,《三打白骨精》出现了照镜子、转眼睛,《红云岗》创造了炉中火,《打虎上山》创造了远景、近景……可见剧目是带动创新的龙头。

  第四个新峰——呔影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唐山皮影从法国起步,走出了国门。1984年到美国,接着是摩纳哥、荷兰、日本、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及香港、澳门、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都得到一片赞扬声。诸如“魔术般神奇的艺术”、“好极了,非常精湛”、“完美无缺”、“中国皮影(指唐山市皮影剧团的演出)无疑代表了当今世界皮影戏的最高水平”……为什么唐山皮影在改革开放后能率先走出国门?应该说得力于1972年试排的两出戏——《鹤与龟》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972年,正是文艺舞台一花独放、百花凋谢、万马齐喑的年代,富有求新求变传统的唐山皮影,在当时震动全国的“珍宝岛事件”中,以颂扬仙鹤对美丽小岛的呵护、狠狠鞭打乌龟为宗旨,创排了一出没有一句唱词完全用音乐语言和操纵艺术揭示戏剧主题的《鹤与龟》,这既是对唐山皮影“无唱不成影”传统的突破,也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自我保护的措施。接着,唐山市皮影剧团又以“今日欢呼孙大圣”的胆识,创排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但这两出戏当时未能公演。直到1976年为参加秋季广交会,《鹤与龟》才得以加工重排,又增添了一出童话剧《打狼》。正在一切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中,唐山发生了震憾世界的大地震,赴广交会演出团人员伤亡严重。为回击外电报道“唐山从此已在地球上消失”的无稽之谈,重新组团重新排练,结果在广交会上演出大获成功,给国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调演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有了出头之日,经进一步加工,全剧更加精致,不仅让首都观众和全国皮影界同行感到了唐山皮影经过综合改革出现的新面貌,而且被一位法国人士看中并表示欢迎到法国演出。只是因经费、名额等问题未能成行,但得到了设在法国的国际木偶学院院长拉罗兹的邀请,唐山市皮影剧团表演艺术家齐永衡,带着特制的小影窗和影人、道具于1982年到该院讲学,使世界看到唐山皮影的魅力所在。应该说,两出戏和广交会演出为唐山皮影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了剧目和舆论的准备。当1984年末赴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迪尼斯世界”参加“中国节”演出时,剧目几乎都是成品,在美国1个月,《鹤与龟》就演出了192场,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有了法国和美国的演出实践,进一步了解了外国人欣赏皮影的情趣和口味,当1985年受中国文化派遣,赴摩纳哥参加第八届世界业余戏剧节,然后转赴法国爱尔维尔市参加第七届国际木偶节时,对剧目的选择思路就宽多了,既有大型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又有小型的《鹤与龟》、《打狼》、《熊猫咪咪》、《梁红玉》以及从《三打》中拆出的“魔女巧梳妆”、“花果山”,使唐山皮影的唱、念、做、打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作为唐山皮影改革创新领头羊的唐山市皮影剧团,对发扬传统非常重视,年轻演员都有自己的名师,都经受了多年的严格训练,都能演能唱原汁原味的“老影”。从该团的机构设置看,有的侧重于为老影迷服务,有的侧重于为儿童服务,有的侧重于为国际交流服务,有分有合,能唱能“演”(操纵),互补长短,个个有专长,人人多面手。可以说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演出队伍,这也是唐山皮影的一个优良传统。

  唐山皮影在30年代率先叩开唱片公司的大门,90年代又率先叩开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截止到1999年,相继有《醉人的老呔影》、《箭杆王》、《唐山皮影》三个专题片播出并获大奖,它不仅对唐山皮影发展的脉络、艺术特色做了形象的追踪和宣传,也客观地对唐山皮影的求新求变的道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

  作者:韩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