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身教重于言教”是否已经太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10:31 南方都市报

  虚拟@现实之十年砍柴专栏

  西部某师大附中一位年逾六旬的张老师,看到有半张饼被扔到教室门前的垃圾桶里,问全班学生谁干的却无人承认,他便自己吃这张饼子。此举震动了扔饼的同学,有同学站出来承认并和张老师当着同学的面分食了这张饼(9月9日《西部商报》)。

  该班同学就此事发表看法时,多以“震撼”、“感动”形容,而张老师自己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我相信张老师这番话不是故作姿态,对于张老师这代人来说,这举动确实“不算什么大事”。我们的母亲,当看到孙辈扔下的米饭和馒头时,常常会念叨一声“造孽呀”,悄悄地将它吃完。

  这类举动一是有我们民族的“大历史”原因。中华民族这个农业文明早熟的民族,几千年里经历了数不清的饥馑,知稼穑之艰难几乎成了带有宗教色彩的道德观念。《朱子家训》中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私塾时代刚开蒙的小孩都会背诵。其二则有张老师这代人个人经历的“小历史”原因,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大饥饿时期的人,对粮食珍贵的感受深入了骨髓。

  但当张老师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收到效果,引起强烈反响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这种“不是什么大事”的举动能引起公众舆论的关注?是否今天我们这类教育方式已经显得稀缺?

  教师节里来说言传身教,是有点应景的意味。可我们假设一下,张老师板着面孔从古到今,从全国到该校阐述一番浪费可耻的大道理,甚至用侮辱性语言谴责那个扔饼的学生,效果会怎样呢?不但不会有人站出来承认,那个同学和其他人很可能不以为然,心中还反感老师的“大词”。可这样的方式我想大家并不陌生。

  我认为张老师的行为之所以引起学生“震撼”,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知耻”的教育很重要,打孔夫子那个时代开始,“礼义廉耻”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但让学生“知耻”,不是高高在上,把自己摆在训示者的位置上,更不是挖苦辱骂学生,这样只能使学生感觉到受辱但未必能“知耻”,因为学生很可能认为老师是假模假样说大话。

  老师吃学生扔掉的饼和奶奶吃孙子剩饭一样,传达的信息是:长辈们这样做是真诚的,他们对粮食的珍惜是真诚的,他们对晚辈的爱和教导也是真诚的。教育者的真心实意才可能感动受教育者。只有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换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老师吃饼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作者系法制日报记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