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打女性牌缺乏雪中送炭的善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00:07 红网 | |
银行最近几年大打女性牌,不断成为社会和新闻关注的“娇点”。自1999年,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在深圳成立“首家”女子银行,先后有长沙、济南、重庆、贵州、南京、北京等10多个城市相继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女子银行”;最近,又有数家银行争相推出“女性银行卡”,什么“丽人卡”、“魔力卡”、“康乃馨卡”、“MINI卡”等等,名字令人砰然心动。不过,笔者仔细研究后发现,银行拿“女性”说事,都是冲着钱包先鼓起来的那部分女性去的,竭尽锦上添花之能事,绝无雪中送炭之善举。 如北京银行的女子银行立足于“为较高文化素养、年薪20万元以上的职业女性、高级女性管理者和私营企业主,家庭综合财产超过200万元的富裕家庭主妇,可支配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其他女性量身定做服务”,这么高的门槛,简直就是“富婆银行”!至于那些名字听起来温暖如春的女性银行卡,其背后也无不是冷冰冰的金钱标准----都设置了存款或者刷卡消费的底限,否则休想享用那些包括化妆美容健身在内的附加服务。其实,银行自己也说得很明白,他们大打女性牌就是因为现在女性手头掌握了不菲的财富。 显而易见,银行这么做是追着去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女性理财的,而对于困难女性,恐怕没有一家拿女性说事的银行想到要怎么去扶持她们。这么多女子银行,为什么就没有一家能够创造性地开办“下岗女工创业贷款”、“农村妇女创业贷款”?毕竟,拘于历史文化和生理方面的原因,女性的职业之路要比男性更难。一项调查表明(见〈〈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第148页),中国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面临的信贷机会不平等,是影响女性经济地位提高和经济独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以为,既然敢于举起“女子银行”的大旗,那就应该在提高女性经济地位特别是困难妇女的经济地位上有所作为。在这一方面,中国当前的“女子银行”恐怕既要向邻国学习,也要向历史学习。孟加拉有家实际意义上的“女子银行”(它的名字叫“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它的目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妇女,旨在使贫穷妇女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经营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信贷项目扶贫系统之一,被誉为“GB模式”。中国最早的“女子银行”是1921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和1924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这些女子银行以女性股东为主,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初期致力于女性职业发展,造就了包括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等在内的一批妇女实业家和职业女性,见证了一代女性的职业成就,并且专门为女校的学生“雪中送炭”开办了如教育储金、代办学费等金融业务。相比现在的女子银行,那个时候的女子银行恐怕更有资格被称作“女子银行”。 中国现在的女子银行除了盯紧“富婆”们的钱包这一目标非常明确外,其它目标定位非常模糊甚至一片空白。这样的女子银行无论是在金融创新领域还是在妇女运动领域,恐怕都很难留下什么历史性的痕迹,而只可能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营销秀。 (稿源:红网) (作者:谢风华) (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