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必胜信念成就伟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0:33 光明网-光明日报

  王运来

  抗战期间,中央大学虽内迁至四川,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日机对于中央大学本部所在的重庆沙坪坝(重庆的柏溪、成都、贵阳设有中大的分部)的空袭,有一个月曾经多达28次,某天曾逼得师生5次躲入防空洞!在那艰难的日子里,钻防空洞成了中大的“必修课”。抱有抗战必胜信念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1941年6月16日于重庆警报声中

发表的演讲《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中曾经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我们和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敌机来了,我们躲进洞去;敌机走了,立刻出来工作。”当时校长办公室的瓦全被炸飞,三面墙被炸倒,在夏天的烈日下,校长等人在里面继续办公,并乐观地称之为“室徒一壁”。教室被炸了,修好以后,照常上课。

  立志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担负起“复兴民族的参谋本部”重任的中央大学师生,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极度困难的抗战时期,在日军没完没了的轰炸声中,成就了一番事业:

  ——学科齐全,规模庞大。至抗战胜利时,中大拥有7个学院共计41个系科,1个研究院共23个研究所,附设有1所专科学校(即全国唯一的国立牙医专科学校),在校生多达4700余人(约是战前的4倍),共有4000学生毕业(其中研究生60人),院系之多,学科之全,学生之众,举国无双。

  ——名师云集,俊彦辈出。中央大学师资力量之雄厚,众所周知,有口皆碑。能够拥有600位教师(约是战前的2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290人,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例如,1941年和1943年教育部实行“部聘教授”制,两批共评选出“部聘教授”45名,中央大学有12席,超过1/4,位居各校之首,林学家梁希、社会学家孙本文、心理学家艾伟、地理学家胡焕庸、生理学家蔡翘、英国文学专家楼光来、国学大师胡小石、历史学家柳诒徵、化学家高济宇、教育学家常导直、艺术家徐悲鸿和法学家戴修瓒都是榜上有名。据统计,这一时期先后求学于中央大学的学生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共有55位。任新民院士、黄纬禄院士、朱光亚院士和钱骥教授这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都是中大该时期的学生。40年代后期,中央研究院共评出院士81位,中央大学的校友竟占到四成之多。

  ——科研成果,利国救民。中央大学广大教师立志把战时的需要和人民的渴盼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头号选题,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仅与抗战直接有关的科研成果,便不胜枚举,如胡焕庸的《国防地理》、朱炳海的《军事气象学大纲》、孟心如的《毒气与防御》和《化学战》等著作,李学清的“陕南矿产考察”、张可治的“川西公路考察”、戈定邦的“新疆矿产考察”、耿以礼的“青海牧场考察”、金善宝的“中国小麦区域”等研究,都对抗日战争和西部开发起到了积极的科技支撑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