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5:31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省部领导访谈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高度评价深圳自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深圳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一面旗帜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罗勤

  过去25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深圳有条件、有能力担当中国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认为,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营造了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立了激励创新、鼓励创业的一种新的机制。”

  “现在的深圳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名片’,就是‘建设自主创新城市’。而且拥有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甚至在国际上都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这些都使深圳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大。”

  “这里的自主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一片接一片。”“它们就像森林中的蘑菇,只要有适宜的气候,发展潜力无限”。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之际,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评价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每年都要去深圳调研考察的尚勇一直很关注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尚勇代表国家科技部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说,过去25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今天,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深圳有条件、有能力担当中国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深圳已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今年初,国家科技部“自主创新经验与政策”专题调研组来到深圳,专题调研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作为负责此专题的部领导,尚勇也多次到深圳调研。说起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尚勇给予了高度赞赏。

  尚勇说,25年前,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今天,深圳提出了要创建“自主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又开创自主创新的新路。如果说深圳25年前率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锋,这次深圳人又以超前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站在我国新一轮发展的前列,成为自主创新的先锋,这和25年前深圳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排头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全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经验,做出了示范。

  可以说,深圳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

  尚勇说,回顾深圳25年来的发展历程,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深圳从“速度型发展”向“效益型发展”转变,把通过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作为建设“效益深圳”的核心,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成绩显著,走在全国前列,成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在经历了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积极转变,深圳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们在深圳调研中发现了‘四个90%’。”尚勇告诉记者: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自企业,90%以上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

  深圳市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全市38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21个博士后工作站全部建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知名度高、规模大的华为、中兴、比亚迪、中集等公司成为世界级大公司。在这种氛围下,全市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相当一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已达到或超过10%,可以说,深圳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5年来的最大成绩就是营造了一个环境

  “深圳自主创新的成就令人振奋。”尚勇说,为什么深圳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走上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

  尚勇认为,这要得益于深圳营造了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他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认为,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营造了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立了激励创新、鼓励创业的一种新的机制。这种环境的机制的作用,就是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形成了一批在高技术产业前沿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反过来又吸引了很多高水平的人才,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这样就使深圳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这是深圳发展取得成就最关键、最根本的地方。

  尚勇认为,深圳成为自主创新的热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所谓偶然性,是指深圳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条件和机遇;所谓必然性,是指深圳所选择的道路是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圳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源于在特定条件下适时做出的战略选择。以这种战略选择为契机,深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逐渐孕育了自主创新的三大动力,即创新环境条件的形成、创新企业的崛起和以技术能力增长为动力的结构升级。而其中,创新环境的形成是关键。

  “为什么深圳没有那么多著名大学、研究开发机构反而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圳的专利数、知识产权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尚勇加重了语气:“关键就在这里!”

  有了这样的环境,就可以把大量的国外、国内其他城市的高层次的人才,比如说很多的博士、硕士,也包括经营企业的精英人才吸引过来。我认为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体制创新方面最突出的成绩。它比深圳的GDP,每年增长多少个百分点的意义要大得多。

  “从这个方面来讲,应该说,深圳市委市政府功不可没。”尚勇说,虽然看起来政府没有直接去参与这些事情,但是政府注重环境建设却不干预微观活动的政府行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导向,大规模的科技资源集聚,这几个因素的汇合导致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在深圳的大范围崛起。而这些企业又吸引和集聚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他们在产业发展中包括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创造奇迹。

  深圳自主创新经验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尚勇说,尽管深圳的发展有许多独特的条件和机遇,但深圳自主创新的道路仍然具有三个重要的普遍意义。第一,深圳模式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道路,说明政府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政策选择具有关键作用。第二,深圳模式为探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了道路,证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形成企业为主体、以面向市场的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创新。第三,深圳模式为在开放条件下进行自主创新开辟了道路,证明了在全球化条件下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他说,深圳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环境优势、市场优势、企业家群体优势、技术创新机制优势、产业链相对完备的产业生态优势、善于创新的文化优势以及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功能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是深圳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

  他说,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意义重大,令人振奋。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全国上下对自主创新形成共识,迫切需要确立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政策导向。在深圳开展先期试点,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全国范围内的自主创新热潮。

  二是有利于加快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目前,加强自主创新需要在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希望深圳能够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优势,在自主创新方面探索更多的经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经验。

  三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将极大地激发深圳的创新热情,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促进若干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真正使深圳成为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典范。

  未来要有更长远的战略部署

  谈到深圳今后的发展,尚勇说,现在的深圳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名片”,就是“建设自主创新城市”。而且拥有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甚至在国际上都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这些,都使深圳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大。更多的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的优秀人才都将被吸引到深圳来。深圳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城市之后,我相信这种人才的聚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深圳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出现新的局面。

  “但是,深圳要想保持在全国发展的前列,仍然要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更大胆地去探索,要加大步伐和加大力度,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尚勇认为,现在深圳在创新方面所聚集的人才虽然不少,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离未来发展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所以深圳在这方面,还必须要再加大力度。

  另外,深圳在产业结构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数量还是比较少。深圳下一步要进一步成为自主创新的城市,必须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有更长远的战略部署。

  尚勇指出,目前的世界产业结构就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深圳的现代服务业现在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对较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依靠大量拥有高层知识和较强创业能力的人才。所以归根到底,深圳的发展,还要进一步的吸引更多的人才,还要激发现有人才的创新意识。围绕这个问题,深圳在政府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的文化环境这方面,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在改革创新的摸索中,不断地优化这个环境。

  尚勇指出,深圳要进一步引导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有创新意识。在政策上,深圳应率先进行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政策的探索。

  更重要的,在创新的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的科技资源。深圳在这一方面是有着非常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扩大开放的过程当中,要加强与国外更深层次的沟通。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罗勤 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