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是演的哪出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9:33 红网-三湘都市报

  周士君

  我们的教育经常上演着一幕幕近似买椟还珠的闹剧,为应试教育一招一式的“花拳秀腿”,我们几乎自废了素质教育货真价实的“武功”。如今,为了给孩子们涂抹“拾金不昧”的亮丽油彩,有某些教育者竟又毁弃了他们“诚实做人”的人生底色。《河南商报》报道,为塑造孩子们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当地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竟收入了一篇名为《钱

被风刮跑以后》的“著名”假新闻。

  这篇臭名昭著的假新闻,描述一位老大爷在大风中数钱时不慎把钱撒了一地,很多人呼喊着上来“抢钱”,正当老大爷着急的时候,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地把钱都送了回来,而且还比老大爷掉的钱多了一张。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为何总喜欢把自身都达不到的做人境界却寄希望于孩子们去践行呢?出版社一方如是说:“这个故事是教育孩子拾金不昧的好例子,所以编写组也没有太多的从新闻本身考虑这篇文章,编在书上的只是一个故事。”他们是妄图用一个假故事去塑造孩子们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却视当今宝贵而稀缺的社会诚信资源如敝屣,这是演的哪出戏?

  实际上,即便在非常态的“斗私批修”那段岁月,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也只是一种“道德标杆”而已。作为一种美德,拾金不昧始终都是以一种“道德标本”的形式出现的,就如同这篇镶嵌在小学课本中的假故事,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状态有不小的距离,呈说归说、做归做的“两张皮”状态。换言之,拾金不昧和路不拾遗,始终是国人崇尚的一种道德理想,而承载这种道德理想的载体,常常是教育者假想中的“道德完人”。

  可以想象,假若那些遵照语文课本中的范例而把拾金不昧当作一种道德承担的学生,日后发现自己膜拜的道德楷模竟是一篇虚拟的假故事和假人物,会产生怎样一种逆效果呢?评估我们多年来靠“假大空”当家的教育模式,就会发现,尽管我们的教育投资巨大并煞费苦心,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往往并不显著;有时,为了追求一些浮躁而华美的表层之物,反而浪费或遗弃了人世间某些最珍贵的东西!

  拾金不昧作为一种“道德愿景”,尽管令许多人都憧而憬之,但事实上总只是少数道德精英践行的一幅道德蓝图。如今一些教育者之所以刻意要将其发扬广大,直至又上演了买椟还珠的闹剧,是因为其行为严重背离了“己所不欲(或不能)勿施于人”这样一条道德金律或社会元规则的缘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