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五色彩带连小康——农村公路建设给山西带来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03:31 山西日报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山区占国土面积80%的山西乡村多少年来公路交通的具体写照。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历史已经被勤劳的山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写了。3年时间,山西建成“村村通”水泥(油)路4万多公里,使全省100%的乡镇、75%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

  近日,记者顺着这连接着广大农民幸福生活的彩带似的乡村公路走村串乡,采撷一

个个故事的同时,见证了山西农村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一个小山村的今昔变化

  宑底,因被高大峻峭的群山环抱而得名,位于平顺县东寺头乡。全村232户、753人。1997年,16公里通村公路开建。2001年,1.5公里简易公路打通。2003年,公路完善配套。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年比1998年翻了一番,2004年又比2000年翻了一番,达到1862元。

  村子地处晋、豫、冀三省交界,风景绝佳。老汪沟、恐龙谷、祥云湖、哈喽梯……每一处都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在道路打通之前,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全村惟一的进出通道,是哈喽梯上一段长达300多米几乎90度垂直的天梯,一般人根本没勇气往上爬。在村主任周海玉的记忆中,天梯先后摔死过三个村民。

  “因为出不去,小病也能死人,更不要说读书了。”30多岁的周海玉回忆说,“我是村里第一个到县城读书的人,因为行路难,只有到了寒暑假才回家,平时不敢回来。”

  周主任自豪地说:“过去野生黄芪、党参等名贵中药材烂在家里卖不出去,现在商贩开着车上门收购。村小学有80多个学生、6个老师,师生比例比城里还高;孩子们到外面上初、高中也十分方便,目前全村有50多个孩子在县城读书,在长治市里读初、高中的也有10多个。一到周末,孩子们呼啦啦全乘班车回来了!这样的情形,10年前做梦也没敢想过。”

  更让他自豪的是“自2000年以来,咱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学生、4个研究生”!

  村里优美如画的风景能变出钱来,这同样让他兴奋不已。

  “许多外出打工的人,现在回来了。这些人开了20多家‘农家旅社’。有一个叫周生起的村民,原来在外面跑运输,路通后买了五只游艇回来,在祥云湖搞旅游。去年五一黄金周,村里哗啦啦拥来3000多游客,把全村人都忙晕乎了。就是平时,也常有散客和搞美术、摄影的人来这里,一住就是十来天。”与这位头脑灵活的年轻村干部闲聊,话题扯到“村村通”后农村的民主政治上,又打开了他的话匣子:“现在的村民可不像过去那样一盘散沙,大家见识多了,对村里的大小事务可关心啦。现在村干部既好当,又不好当。好当,就是搞好“两公开一监督”,什么都向大伙交待清楚,大事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后再作决定,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不好当,就是你得时时刻刻盘算,怎么领着大伙发家致富。最近就常有村民催我们出去找门路,招商引资,请外面的大老板来共同开发。”

  “还真找到了,是长治一个姓程的老板,他要我们转让开发经营权。我们正准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这件事呢。”

  听着喜滋滋的周主任滔滔不绝的话匣子,记者尽情地分享着这个农村汉子的喜悦。

  路通了,人勤了,富裕写在了农民脸上

  大路大富,好路快富。“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农村路网结构的改善,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山区农民的出行难问题,而且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发展,使勤劳的农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应县双线树村农民史国友被当地群众称为聪明人。多年来,他一直想利用山区优势发展黄芪生产,苦于道路不通,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去年,“村村通”工程终于把水泥路铺进了双线树村,史国友大显身手,东挪西借凑足钱办起了黄芪种植场,当年种植黄芪200多亩。史国友告诉记者,5年后,他的黄芪年收入最少可以达到10万元。

  路通了,农民的脑子也活了,胆子也大了,办法也多了,许多农民盯上了昔日沉睡的荒山。据应县马石乡党委书记康文桥介绍,现在找乡里承包治理荒山的农民多得排队呢。

  说起修路的事,应县郭家寨村的奶农感受最深。郭家寨村距县城虽说不足2.5公里,但是由于到该村的路是一条翻浆、泥泞、坑坑洼洼的“头疼路”,收奶的车辆宁愿舍近求远去别的地方,也不愿意到郭家寨村来。无奈之下,奶农们只好把产下的鲜奶用自行车、摩托车推着沿街低价叫卖。

  “现在不同了”,该村奶农高兴地对记者说:“5米宽的水泥路通到了我们村,上门收奶的车辆络绎不绝,奶价每公斤比去年长了两毛钱,仍然是供不应求。”

  应县奶业协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通了水泥路方便了农民售奶,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如今全县奶牛养殖业出现了分布广、规模大、数量多、势头热的特点。

  三都乡是昔阳县产煤乡(镇)之一,今年该乡“村村通”工程不但把乡里各村连接起来了,也把该乡融入了全县的公路网,农民们有的跑运输,有的搞企业,民营经济蓬蓬勃勃发展了起来,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开发商都来这里洽谈建设工业园。

  该乡一位干部幽默地说:“现在,我们三都乡的农民不想富都由不了自己了——致富路推着我们往小康社会跑呢。”

  健身娱乐队随着村村通油路、班车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悄悄向山村窝铺延伸。

  段仙巧两口子是稷山县西王村的名人,也是能人。几年前,他们跟在省城工作的儿子住了一段时间,看到城里人退休以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或打太极拳,或做健身操,或说快板,或作书法,他们深受影响。回村后,段仙巧夫妇决定发挥自身余热,为活跃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做些实际的工作。他们于1997年成立了“西王村夕阳红庭院健身娱乐队”,把村里五六十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以传统的蒲剧、眉户等戏曲形式,宣传党的最新政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当地深受好评。

  今年以来,稷山县大部分村都通了油路和班车,段仙巧夫妇率领他们的“西王村夕阳红庭院健身娱乐队”坐上班车,轮流到县城和全县各乡村演出。

  村民王永奎把“西王村夕阳红庭院健身娱乐队”的事迹编成了快板:

  英集、仙巧思想强,组建西王夕阳红。

  学方针、讲政策,深入浅出真好懂。有蒲剧、有眉户,形式多样为群众。如今村村通油路,村村能听夕阳红。省交通厅副厅长张润告诉记者,在“村村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我省有许多地方,都注意把道路建设同村镇建设、小康建设、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盖学校、建文化广尝搭舞台,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提高了乡村文化档次,赋予了“村村通”工程新的、更深的内涵。

  本报记者辛义生中国交通报记者石中生(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清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