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暗语”“黑话”激荡下的校园(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04:29 重庆晚报
“暗语”“黑话”激荡下的校园(组图)
“暗语”“黑话”激荡下的校园(组图)
  “‘特困生’,昨晚又去‘人性’了吧?”

  “才不是,喏,那个‘偶像’派老师站在上面,我还能干啥?”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类似对话俯拾即是,倘若你没有这方面的“特殊知识”,走在校园,你只会觉得仿佛置身特殊年代,暗语黑话满天飞。

  今年5月,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作品竞赛展上,云南大理学院文学院学生田映辉提交的《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向人们揭开了这些校园“言子”的“奥秘”。

  就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批评的声音却也随之而至。特别是7月20日的世界汉语大会在京召开之后,国内“纯洁汉语”的呼声此起彼伏,部分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官员都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流行语。

  如今,值校门重开之际,记者带着种种疑问走进了重庆的多所象牙塔。在零距离接触这些饱受诟病的新新“言子”时,一种新的估定就这么浮出了水面。“传染性”决定“上口率”

  这几天才开学,重庆大学大二学生杨东所在的班上,忽然风靡起一句话,而这句话正是出自杨东之口。原来,中秋节临近,班干部筹划着搞一个“中秋团圆夜”活动,要求男女每个寝室都要出一个节目。在找到室长杨东时,杨东一径佯装严肃地摆手:“不行,不行,偶们(我们)是内秀的人。”自此,全班同学推拒着不愿出节目就都用上了这句经典台词:“偶(我)是内秀的人。”

  杨东给记者解释说,之所以这么一句貌似普通的话会成为校园里的“言子”,主要是这句话有着超级娱乐的背景,其典出大名鼎鼎的“芙蓉姐姐”。有了前几个月的广泛普及,如今在这个恰当的语境里抛出芙姐无敌的经典语录,自然闻者都会产生共鸣,口口相传。

  杨东说,校园“言子”主要活跃在学生中间,只要有“传染性”就是“言子”。他思考着说,其实,校园流行语中有些词已经不新鲜了,但依然保持着持久的“上口率”,所以这类词仍是学子生活不可或缺的“言子”。比如,热恋中的学生会说“和你在一起的感觉真好”,失恋的学生会说“希望我们还是朋友”。

  重庆师范大学大三的小卢表示,在抱怨、无奈、气愤时,同学们最爱用的是“郁闷”一词,另外,用得多的还有“崩溃”、“搞什么搞”、“晕哦”、“靠”等。

  小卢认为,由于使用者大都是知识分子,面子薄,喜欢拣好听的说,校园流行语使用之初,常常还有掩饰隐私和避讳的目的。比如“研究国粹”、“学习文件”是指打麻将、斗地主;“青春必修课”、“晒月亮”、“甜蜜一下”、“人性一下”等则统统是恋爱用语,指外出约会。而还有一些词,在这之外,还带上了调侃微讽的意味,比如,“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教(觉)皇”指嗜睡的人;“恐龙”指很丑的女生,“青蛙”则指很丑的男生;“灭绝”指古板的女才子;假正经就称作“老孔”。

  而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李伟则认为,还有很大一类校园“言子”是出于对日常刻板语言的叛逆心理,故意利用谐音表达与原词相反的意思,玩文字游戏,但并没有多大的恶意。如“大喜(洗)之日”、“奋(粉)发图强(涂墙)”、“偶像”(让人作呕的对象)、“天才”(天生的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可爱”(可怜没人爱)等。

  李伟认为,虽然校园流行语是学生们努力表达自我,创造属于自己这个群体的语言的结果,其内核是叛逆的,但同时,“言子”大多数又是调侃的,和世界的关系是弹性的而不是激烈的,这和整整一代人深受娱乐文化的影响有关,这也说明了目前大学生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而又多姿多彩。语言的时尚娱乐化

  四川外语学院大二的小高,整个假期都没有回老家,一面联系了一家报社提前实习,一面在学校里早早地看起了考研的书籍。9月6日,和记者聊天时,他频繁提到了“崩溃”、“郁闷”、“考研”、“考博”、“考证”(各种等级证书)、“就业”等流行语,他介绍说,整个假期,寝室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回家,都和他一样“勤奋”着,而平日聊天,他们聊得最多的也是未来、工作。小高认为,这部分的校园“言子”,最直接地呈现了在竞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下,学生们无奈、自嘲、烦躁的情绪,当然还有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有着对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和迂回的批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他们使用“言子”主要是受到同学的影响,同时也有很大部分人认为,是受到了娱乐性电视节目和时尚杂志的影响。而杨东认为,校园“言子”有很大部分其实是来自广告和网络,比如什么“做女人挺好”就是来自广告,“晕”、“倒”、“稀饭(喜欢)”、“顶(支持)”等都是网络常用语,当然也有来自书籍的,但大多数都是流行小说,比如“灭绝”就是来自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灭绝师太。他表示,大学生的“言子”,据他所知,大多数都是二手的,撷取网络聊天室里的常用语或影视作品中流行话语,最为常见,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放映之后,什么“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人心散了,队伍越来越不好带”等等,都成了校园“言子”,口传不辍。

  为什么喜欢使用“言子”,小卢认为,大多数人还是为了表达情绪,表达自我,觉得贴切。而小高认为也有部分人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因为这样会显得比较跟得上时代。但也有很多学生表示,鲜活、生动、新奇的词汇很有趣,可以满足他们求新求异的时尚心态。

  而同时,作为一种变动不拘的语言符号,校园“言子”还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动向和社会的心理状态。如今的校园“言子”普遍简洁精短,重庆师范大学张老师就认为,这是因为进入网络时代后,大学生们为了适应快速表达的需要,不得不将复杂的汉字简化或用数字、英文字母等代替,因此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出现了“缩略”的风格,各种缩略语、代用语很快风行起来,比如:“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管办”(学生综合管理办公室)、286(智商低)、7456(气死我了)、我T(踢)你、BT(变态)等,这都是社会生活节奏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和弦”。是校园活力的指标

  “校园‘言子’是对汉语的一种污染,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谑和反叛,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不健康的苗头。”重庆工商大学一老师对记者这样评论。在记者走访中发现,很有一部分人对校园“言子”表示“持棍举棒”。西南大学文学院的一老师就说,校园出现大量反常规语言,会对语言教育带来消极影响。而一些大学教师都认为,年轻人迷恋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西南政法大学的一学生则不屑地表示,校园“言子”作为一种纯粹的休闲搞笑可以,但一味模仿就显得很“痞子味”。

  但当记者真正介入到激荡而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时,不禁发现这些观点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言子”都显露出亲近的态度,一群人在不违反社会大原则的前提下,不约而同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存在即合理”。小高就认为这些非常规的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法,它只是特定年龄、特定范围的特定表述。而杨东则说,创造新词汇是个人的自由。重庆师范大学张老师则感受深切地表示:“语言的背后就是思维,新词语越活跃,这说明校园越有活力,这甚至可看成一项指标。”

  而对于部分人认为其败坏汉语的观点,研究生李伟就认为:“泥沙俱下是语言发展的常态,留下哪些作为我们的语言资源,那是历史的任务。作为时代中人,所有试图纯洁语言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因为所有纯洁的语言都会是死水一潭。”

  而中国社科院的一位语言专家的论述则很有建设性,他说:“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意味。对于出现的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其实,两千年前的荀子就曾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而据报道,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长期都在收录最新的流行语。所以,流行语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对待流行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记者联系:66589910)

  采写/记者 刘帆洲 实习生 吴怡婷 摄影/记者 周舸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