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50年前我在一中上初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0:31 乌鲁木齐晚报

  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50年前叫乌鲁木齐第一初级中学。其实,乌鲁木齐市一中的前身是1891年清政府设立的“博达书院”,1906年改为省立中学堂,后又几经更名。

  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乌鲁木齐市一中只设有初中,而且是男子初中,学校里的女教师很少,只占到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学生不到500人,后来一中成了完全中学,初中高中

都有。1992年后只招收高中生,现在学生达到2063人,从两排平房到三座六层高的教学楼,校园的变化更是惊人。

  66岁的马松寿老师1955年时正在这个学校上初二,9月16日,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中学时代的故事,马老师初中毕业后就被留校了,在实验室工作,当时他们班的同学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的,都被各单位抢走了,连考试老不及格的同学也没有剩下,可见当时多么缺乏有知识的人才。

  马老师的初中共上了五年,1952年他在库车县上完小学,当时阿克苏地区没有汉语中学,家里又没钱让他到新疆省立迪化一中(当时一中的名称)上初中,他就到阿克苏维语师范上了三年,后来省教育厅派了一辆车将他们班的学生拉到了一中,他在初二丁班开始插班,学号是401,当时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但一个月要交15.5元的伙食费,和他一起到一中的学生都没有钱交,最后学校用教育部门的助学金为他们交了两年的伙食费。

  马老师说:“那时,南北疆的中学很少,上中学都得到乌鲁木齐,学校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住校,我们的宿舍里有两排木板子搭起来的通铺,一个铺睡8个人,除了周末平时不让出校门,学校里的伙食比一般家庭里的要好,开饭时一大盆菜一大盆饭,当时政府很重视教育,对学生很关心。”

  那时没有英语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一中一直开俄语课,解放后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中学开了维语课,直到六十年代俄语才又进了课堂。

  马老师上初中时,所学的课程和现在的中学差不多,晚上学生要上晚自习,那时学校有电灯,但很少有电,只有点蜡烛,学习成绩以5分制计算,3分就算及格。

  马老师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杨永嘉已经80岁了,他告诉记者,当时的汉语课和文学课就是现在的语文课,他一共带了两个班的文学课和七个班的汉语课,是九个班学生的老师。杨老师感慨地说:“我从北京到一中时,一中很破旧,东面的教室只有两排平房,到1958年才盖了第一座教学楼,我们老师和学生都住在西面(现在的春风巷)刘公祠的两边,刘公祠是解放前留下来的,是一座庙,里面很大,能坐下500人,刚开始时是学校的大礼堂,后来成了学生食堂,当时教学条件真叫艰苦,要啥没啥。”

  杨老师的妻子说,当时她在新疆大学当老师,和杨老师住在一中,每天用的水都是马车和汽车从龙泉街拉过来的,要是错过了送水时间,就做不成饭了。

  当时一中的老师很多都来自内地,而且是内地各大学的优秀学生,75岁的郭东侠老师是从河南大学毕业后来到一中的,他也曾是马老师的化学老师,马老师说:“以前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什么距离,老师和我们一起打篮球,夏天去西公园游泳,冬天一起去滑冰,和学生一起扫雪,老师和我们一起排小话剧,还带着我们和女一中(现在的八中)的同学联欢,和其他单位搞文艺活动,师生关系很融洽。”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疆省教育厅为一中配备了两套中教仪器,一套是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分配的,一套是当时的苏联政府赠送的,这两套仪器让当时的一中实验教学很是活跃,当时一中有两间实验室,260多种设备,按现在的价值算值20多万元,而现在一中的实验教学设备价值已达1000多万元。

  “那时的中学生,周末时常到社会上去干活,割麦子、收稻子我们都干过,有时是义务给各单位帮忙,有时是挣钱,放假后没钱回家,学校吃住都管,我就和几个同学到‘三角地’(现在的天山百货大楼一带)去蹲着,那里是当时的劳务市场。盖房子,搬砖这些活我都干过,两个月可以挣50元钱,够上学时买日用品和衣服。1958年我还带学生一起修过兰新铁路。”马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只会学习不会劳动,和以前比退步了。

  一中共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从1891年至今。:(责任编辑:高毅 写信)

  作者:张雪红

  (来源:新疆经济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