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服装节给大连带来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5:21 人民网

  历时7天的第17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于9月16日落下帷幕,包括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世界名师时装展演、国际服饰文化大连论坛、巡游狂欢表演等8项主体内容,大连国际服装节异彩纷呈,精彩连连。走过了17个年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魅力不减,不仅成为大连市的名牌展会,而且也演变成大连市民真正的节日。仔细盘点,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值得回味:大连国际服装节究竟给大连带来了什么?

  从支撑到拉动:大连本土服装业借势突围

  来自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的数字显示,从1988年到2004年,17年间规模以上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7倍,平均每年增长一倍,企业数量增长了2.5倍。今年上半年,全市服装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增长30%—76%,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7%,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美、中欧接连出现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连服装产业却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了解,在大连的1811户服装企业中,有1500户企业从事出口加工业务。毋庸置疑,服装节为大连的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了最有效的平台。

  大连人在17年前创办服装节时,是得益于兴盛一时的大连服装产业的有力支撑。当时,大连拥有近千家服装生产企业,也拥有数十个“国优”、“部优”的服装品牌。早期的大连服装节是大连这些本土服装企业在唱“主角”。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南方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异军突起,大连的服装产业开始衰落了。此后,大连服装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完成了一次“蜕变”。有人用“狐假虎威”来比喻服装业的贴牌生产,“蜕变”后的大连服装企业开始在贴牌生产中积累资本和经验。事实上,是服装节为大连服装企业搭建了最初的贴牌生产的贸易平台,掘到了贴牌生产的第一桶金,并激发出品牌意识;也是服装节为大连品牌服装提供了最初的展示舞台。大杨集团便是这个过程的一个例证:从接到老外的第一笔贴牌订单,到如今大杨集团的生产线一部分在生产世界顶级男装“乔治·阿玛尼”的贴牌加工品,另一部分在生产大杨自主品牌“创世”。大杨集团掌门人李桂莲说:“大杨凭借贴牌加工打造‘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是为了让‘创世’在世界一流的工厂里孕育成长。”如今,“创世”拥有了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等一系列“头衔”,成功地打开了海外市场。和“创世”一样,“桑扶兰”、“富哥”、“亚瑟王”等一批大连本土服装品牌靠贴牌“养肥”自己,同时也培育出有市场美誉度的自主品牌。

  本届大连服装节明确提出打造“东北三省作为日、韩、俄重要的服装贴牌定制基地”的概念,同时有更多的大连本土服装品牌走上T台,在博得业界喝彩的同时,也收获了厚厚的定单。可以说,服装节引领着大连服装企业完成了“从贴牌到品牌”的嬗变。

  从地摊到展馆:大连会展经济日趋成熟

  服装节是大连最早开始培育的一个展会品牌,也让大连人结识了一个新兴产业:会展业。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全球会展业直接年收入达300亿美元,而中国会展业直接年收入仅为80亿人民币,中国会展业具有很大的生长空间;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益为1:9,是具有拉动效应的经济增长点。大连作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同时,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也汇聚了大量的物流和信息流,发展会展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1994年大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

  服装节主体内容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是国内第一个服装博览会,李素珍是17届大连服博会全程参与者,1988年第一届服博会情景她历历在目:那是由大连市服装公司牵头运作的,公司女干部和各服装厂女工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旗袍、时装,从体育场走到劳动公园。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有“卖货”而没有“展销”的意识。大连的会展业以一个“地摊大集”式的展会拉开了帷幕。从第二届到第七届,大连服博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部门从具体承办中退出,企业化运作的服装博览公司成立。1996年,第八届大连服博会搬进了新建成的星海会展中心,主办方也领悟到办展会不是把展位租出去、把参展的企业招进来就完事,而是要搭建一个贸易交流的平台。第八、九、十届大连服博会写就了大连会展业辉煌,那时,当年的服博会还没结束,第二年的展位就都预订出去了。2002年,大连服博会加入了世界展览联盟(UFI),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展会的第一个该联盟成员,标志着大连服博会与国际接轨,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展会。

  服装博览会带动了大连会展业的蓬勃兴起,大连逐步明确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划。迄今,大连每年举办有300多个各类展会,并形成了一批如服装节、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汽车工业展览会、软件交易会、专利交易会等一些品牌展会。据统计,如今每年全国各地服装博览会达到100多个,大连服博会的程序、细节都被“克隆”了。同类展会的激烈厮杀使大连服博会面临着严峻考验。大连会展业通过理性思考,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刚刚闭幕的第十七届大连服博会实施战略调整,在国际性的区域上重点锁定东北亚国际市场,集中推进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与日、韩、俄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的对接与合作,一方面缓解欧美国家设限给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一方面避免泛国际化所引起的定位模糊;把原来的若干个综合展览项目按照专业细分和市场细分的原则,划为8个相对独立展览项目,有效提高达成交易意向;着眼地区差异发掘市场机遇,利用我国南方服装产业劳动力成本急剧升高的机会,设立中国缝制贸易区,大力扶持东北地区的高质量的贴牌加工企业。据介绍,未来的大连服博会努力打造东北亚地区的服装交易商贸中心、时尚信息发布中心和品牌孵化中心。

  今年年初,大连新展馆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开始启用,大连展场面积由原来不足两万平方米,增加到近10万平方米,长期困扰会展业发展的硬件“瓶颈”被打通。与此同时,大连积极规划会展业的发展格局,从每年举办的300多个展会中遴选出服装博览会等十个展会作为骨干展会,重点加以扶持,精心培植品牌展会,拉动大连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去年12月7日,大连国际服装展览公司与法兰克福(香港)展览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大连培育品牌展会做强会展经济的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素有“中国化妆品第一展”之称的中国美容化妆品博览会决定今年走出上海进行巡展,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巡展城市定为大连。“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大连进行巡展,既迎合了广大参展企业拓展东北市场的需要,也是青睐于大连市良好的展览环境。”美博会组委会主席桑敬民表示,大连是最早提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城市之一,美博会移师大连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从时尚到活力:大连城市品牌吸引外商云集

  2004年,在CCTV举办的中国最具活力城市评选中,大连市榜上有名。“用服装表达心情”,这是颁奖词中对大连的评价。大连市市长夏德仁曾说过,看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不能只看它的GDP总量,还要看这个城市的时尚程度。把城市的时尚程度提升到与GDP同等的高度,大连当属中国第一市。作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大连人以开放的姿态打造着时尚的城市,又把时尚演变成经济活力。前来参加本届服装节的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在致词时说:“大连是中国现代城市中最优雅和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在大连,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国际化色彩。”

  服装节使大连爆发出巨大的活力,也培育出大连的城市品牌。大连是东北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东北亚区域内重要的航运枢纽之一。然而,大连的城市历史仅有1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大连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历史给大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服装节等一些大型展会,不仅培育了大连的会展经济,也塑造了大连的城市品牌,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截至目前,大连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0562家,实际利用外资181.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大连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92家,外向型经济正成为大连经济的重要支柱,大连也正在成为国际资本的汇集地。同时,大连利用外资的质量稳步提高,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72家在大连投资并建成125家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已经在大连设立5家地区总部,12家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9家物流中心;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大连设立了公司,8家外资银行已经在大连设立分行,6家设立代表处,4家外资分行已经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近期又有3家欧美银行向中国银监会提出在大连开办分行的申请。

  外商投资对大连经济贡献度不断加大,2004年大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61.8亿元,增长16.2%,在新增268亿元中,其中超过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贡献的,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大连经济的重要支柱。大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7.4亿元,同比增长41.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大连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37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5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11.75亿元,可比增长20.8%;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943.5万吨,增长22.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4.4万标箱,增长28.2%;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46元,增长1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4亿元;全市外经贸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合同外资26.9亿美元,增长58.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19亿美元,增长64.95%;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52.75亿美元,增长30.91%。(人民网大连视窗王金海张世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