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胶州先进性教育:坚持民本 关注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6:53 人民网

  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山东省胶州市开展了“做群众满意的党员、创群众满意的组织、办群众满意的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走进老百姓”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民本,关注民生。在“走进老百姓”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民生、民富、民安”这一目标,全面解决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更贴近实际、更富有成效,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创新、新探索。

  进百家门,千言万语集中民意

  胶州市先进性教育进门入户,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000多条,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作决策、办事情的准绳,党员干部80%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解决一线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实现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和谐共振。

  “一线”听民声。各部门、各单位设立热线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能解决的马上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单位统一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热线服务制度,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和“品牌服务”,以全天候、一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的需求。

  “一箱”集民意。在各镇处、各单位设立征求意见箱,每周收集群众不愿当面讲或不愿通过电话讲的问题,汇总上报各镇处统一部署安排。通过征求意见收集到了关系群众利益的长远问题,暴露了农村发展的深度问题,为我们为民办实事,推进先进性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薄”记民情。各镇处包村、包企干部深入农村和企业基层展开调查研究、体验民情,记录在工作记录薄上。通过机关党员干部每周述职工作,将了解的民情、办理的民事记录在册,督查人员对所办理的事务进行检查,极大地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群众得到实惠。其中,胶北镇的“民情日记”和“安商日记”,每周能够收集起民情信息300多条。

  “一卷”知民忧。各镇处针对每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对每个农户和企业发放社情民意调查问卷,全面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与经济建设、扶贫帮困等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了行动上有具体标尺、管理上有行为准则、目标上有努力方向。杜村镇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50份,共征集到意见、建议100多条,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等一系列问题。

  察百家情,千辛万苦解决民需

  胶州市先进性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民需、民困、民忧,逐步建立起“解民忧”式的雪中送炭与“帮民富”式的锦上添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急民所急”,更有效地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一)推行“挂牌销号”工作制。各镇处将广泛征求的群众意见、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按属地化管理进行分类,按照轻重缓急编为01至04号,实行分类别、分责任编号管理。其中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编为01号,各镇处成立专项工作组重点解决;涉及上级有关部门或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编为02号,由各镇处负责协调解决;属镇处职权范围内的问题编为03号,由各镇处职能部门解决;属各村职权范围内的问题编为04号,由村两委干部和包村干部协调解决。并按照办理情况实施挂绿牌、黄牌、红牌三个等级加强督办,对挂牌编号的事项办结情况,实施办理情况评估、回访评估双层评估,并与当年工作目标考核挂钩,形成了分析归纳、分类编号、挂牌办理、责任到人、限期办结的一条龙制度。目前,全市“挂牌”备案需要解决的问题有258个,已有225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进行了“销号”归档。

  (二)实施“驻村员”制度。完善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各镇处从机关干部中选拔责任强、素质好、能力高的机关干部到各村担任驻村员。驻村员积极当好传达员、指导员、办事员,“呼声、怨声,声声入耳;难事、琐事,事事关心”,把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当成学习的大课堂、工作的新岗位,让群众的困难、事情更迅速、有效地得到解决。同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蹲点制度,各镇处党委班子成员进村入户,体察村情民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蹲点期间,到所包村庄蹲点时间不能少于60天,下基层时间不少于90天,做到“无上级会议不离村,无重大任务不离村,无急办事情不离村”。目前,全市各镇处80%的机关干部深入村庄、企业,积极带头致富、带头扶贫助弱、带头脱贫,使80%的问题在基层一线得到解决,基层群众得到了实惠。

  (三)推行民主听证日制度。推行民主听证制度,促使村干部改变以前农村工作中简单粗暴工作方式,对群众反映的细小事情,随说随办;较大的事项,逐项梳理,并作为听证会议题。民主听证集中议事制度将村务决策的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提高了透明度,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成为解决矛盾纠纷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市各镇处的土地、供水、供电等一系列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强化了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解百家忧,千头万绪关注民生

  胶州市先进性教育把为民解决难题和化解矛盾作为重要职责,以开展“情满胶州”活动为主线,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排忧虑,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惠及群众,促进了建设和谐胶州的进程。

  (一)全力排查解决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安全之忧。通过镇处、各单位调解部门,加大力度,正当合法、保证公平,并兼顾各方利益,调解各种社会、生产矛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集中整治“两抢一盗”犯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00多起,为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各镇处积极实施“零距离服务、零距离调解”,采取“问卷式”稳定工作法解决矛盾纠纷,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彰显出“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的服务效果。

  (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出台了《关于统一全市贫困群众救助办法及标准的意见》,分七大类对贫困群众进行救助,确立起城市基层和农村基层低保救助体系,对困难群众实施规范化的医疗、社会化的物资保障、系列化的脱贫援助、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基本需求。积极开展大规模慈善捐赠、捐助活动,已接受慈善捐助1100多万元,发放善款500多万元。共办理各类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061户9000人,发放农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00余万元,结成帮扶对子2566个,从资金、技术、衣物、食品等方面对困难户、困难职工等进行综合救助,真心实意帮助弱势群体,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三)改善居住条件,解决群众生活之忧。实施老城区改造,先后改造了相子林、郭家湾等城中村,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为贫困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南关街道办事处管理村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整村搬迁工程,258多户村民住进了澳门花园,实现了由村民向居民的巨大转变。在全市农村开展以“民富村强、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为主要内容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规划建设17个小康示范村,胜利村、西松园等村庄环境、经济状况不断迈上新台阶,对改善居住状况起到良好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安居工程,已有275个贫困残疾户搬入新居,并在铺集镇规划建设了集居住、疗养、娱乐于一体的残疾人居住小区,保障了残疾困难群众生活质量。

  办百家事,千方百计维护民利

  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是服务基层的重点,也是胶州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点。坚持以“解决群众不满意就满意”为突破口,集中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保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一)保障失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合法权益。针对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积极推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落实保障对象和保障资金,进一步落实现房安置、货币安置、农业安置等措施,各镇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落实。结合实际,出台了《胶州市城市房屋拆迁有关费用及商品房价格、购房补助费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提高拆迁补偿、搬迁补助等费用标准,改变拆迁户的弱势地位。在胶州电影院片区改造、管理村搬迁改造等大面积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维护了拆迁户的利益,满足了拆迁户的要求。

  (二)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扎实开展再就业援助工程,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体系,做好城镇就业工作的意见》,拿出500万元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对吸纳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实行奖励或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并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劳动事务代理服务,实行“一对一”帮扶,送岗上门,涌现出了王军等一批吸纳下岗职工10以上、企业资产超过50万元的下岗创业明星。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5500人,做到了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9000人,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中云街道办事处党员经营户挂牌上岗,争创党员先锋模范岗,积极引导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服务群众带动下岗失业职工自主创业,共安置下岗职工2500人。

  (三)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卫生医疗部门极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维护医疗、卫生监督制度,不断改善医疗卫生质量。将组织下乡义诊等各类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为贫困家庭送医送药20多万元。以“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为目标,逐步完成了全市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改造,让群众享受到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九龙镇健全村级医疗管理系统,全镇卫生室划片纳入卫生院管理,采取首诊负责、出院回访、出诊服务、入户服务、全程陪同等新的服务制度,着力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

  (四)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将维护、改造和建设中小学校纳入社会事业和基础建设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办法,逐步取消国外来胶投资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市通过“阳光信贷”救助800名寒门学子,积极推广“真情融教”、“救助一名贫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等活动。开通贫困生绿色通道,实行就读资助,韩国军浦市邻里之爱服务社提供130万韩元救助10名中小学生;启动了贫困生救助工程,全市拟救助2950名,现有700多名得到社会认领;开展了2005年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对54名本科录取的高中毕业生每人资助3000元。积极推行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减轻贫困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切实消除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

  (人民网青岛9月21日电)

  作者:人民网记者宋学春通讯员周兆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