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羊城老典型,你们还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0:48 南方日报

  寻访老典型之人物篇

  编者按

  一个名词,一串动人故事;一个名字,一道亮丽风景。

  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一群人让我们怀念和敬重,总有一些事让我们心有触动情有所感。这就是各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集体。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他们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还更显突出。本报近期将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在广州地区的典型人物、典型单位和活动进行集中报道,今天推出的是人物篇,敬请垂注。

  李国桥:牛棚里出来的疟疾专家

  两次把疟原虫注入自己体内

  历史回眸: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上疟疾横行,美国巨资研制抗疟药亦无进展。越南政府无奈之下向中国求援。1967年,李国桥从牛棚奔赴海南,从此开始了他至今为止长达38年的抗疟事业。

  疟疾是落后地区穷人的疾病。哪里有疟疾哪里就有李国桥的身影,他跋山涉水,走遍了边疆疟区。

  1981年,李国桥大胆提出恶性疟原虫每个裂殖周期引起二次发热的理论。为了证实这个理论,他把含有大量疟原虫的2毫升病人的血液注入自己体内。李国桥对助手说:“如果我很快出现裂体期昏迷,也不要马上用药结束试验,无论如何,我们的试验方案不能变,你一定要在我身上看到两个热峰出现。”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他忍受了整整3天的高烧煎熬。

  当事人语:

  李国桥有着强烈的国际人道主义情结。他说过:“作为医生,我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作为科学家,我应该将关注的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医学科研领域;而作为共产党员,我更应该关注那些生活在贫困和疾病双重痛苦中的人们。”目前,年过七旬的他仍奋斗在抗疟、抗艾科研一线,仍频繁奔忙在贫穷落后的疟疾区。

  陈韶章:30余年不懈圆地下交通梦

  亲历广州地铁“五下六上”

  历史回眸:

  1965年,23岁的陈韶章跨出了广东工学院的门槛。这个“金贵”的大学生来到刚成立半年的广州地下电车指挥部报到,从此把一生的悲喜、一生的命运和广州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当时仓促上马的九号工程,到1999年广州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陈韶章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参与广州地铁30多年的酝酿过程,期间亲历广州地铁“五下六上”。

  自踏入广州地下电车指挥部30多年来,为了圆地铁梦,陈韶章几乎每天都去工地,即使是双休日和节假日也不例外。他说:“一天不去工地了解情况,就放不下心,睡不着觉。”

  芳村站是地铁一号线16个站中设计难度最大的车站,为了精密地确定曲线的坐标,要进行上百次、上千次的计算。陈韶章和设计人员一起,熬夜苦战了8个夜晚,把如一袋一袋军粮的设计施工图源源不断地赶送到施工第一线,才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当事人语:

  陈韶章最遗憾的就是地铁没有更早建成,最得意的就是地铁通车,最快乐的是看到市民乘地铁出行……。他说:“我唯一的希望是广州地铁四号、五号、六号、七号线能顺利诞生。没有交通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城市的现代化。”

  温祈福:试验广州酒家连锁经营

  把濒死“老字号”救活

  历史回眸:

  广州酒家从1983年仅有40多万元资产的老式酒楼发展到资产总值达5亿多元的大型饮食集团,温祈福功不可没。

  1986年,广州酒家已经名声大噪,但当时负病住院的温祈福仍不断思索着如何把广州酒家做大做强,“餐饮店连锁在国内还是空白,既然是空白就让我们去填补吧!”1989年滨江西分店开业,广州酒家迈出了自主发展的第一步;1998年利口福食品公司投产,实现了广州酒家从餐饮业向食品工业的跨越……

  几十年来,温祈福长期以店为家,早已习惯从早到晚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生活。他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今年,66岁的温祈福光荣退休,终于和太太一起在家吃了团年饭——35年来的第一回。

  当事人语:

  “做人总要有点精神,要有社会责任感,一辈子起码要做一两件有意义的事”,“国有老字号别倚老卖老”,温祈福一直把经营广州酒家当成自己要做的一件事,并一直为着这个信念,带领着他身边的人勇往直前。

  林显荣:助千余下岗者上岗

  打造下岗职工“春林”品牌

  历史回眸:

  作为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特困办副主任,林显荣从2002年2月至今年月,他已扶持广州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了19家“春林苑”系列店,帮助1148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找到了出路。

  2002年7月12日,劳贞波等6位失业女工来到特困办登记求职。经了解情况,林显荣倡议她们创办饮食店,并领着她们一个个区、一条条街地走,边走边物色场地,然后筹措资金、办理工商、税务、环保、卫生等手续。同年9月,“春林苑饮食店”开业,还引来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长春等领导亲临视察。

  今年3月,毕业于中大的48岁的胡某由于企业被收购而失业。林显荣经过3次家访,耐心向胡某解释有关政策,还向他介绍“春林苑”系列创业成功的实例,鼓励胡自主创业。经过林显荣的多方帮助,胡先生的“祥和堂炖品店”已顺利开业,重拾生活信心。

  当事人语:

  林显荣已经记不得他帮助过多少个下岗失业人员了。他说:“每办成一件实事,看到特困户发自内心的笑容,听到一声由衷的‘感谢共产党’,感觉好爽的。”简单一个“爽”字,表达了林显荣所享受到的助人之乐。

  钟南山:抗非英雄自认不懂肺癌

  年届六旬带病出门诊

  历史回眸:

  在2003年抗非典战役中,没有人会忘记“钟南山”这三个字。当流言四起时,他亮相于媒体,权威并详细地讲解疫病情况以安定人心;他通过多次的试验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控制疫病打下了基础;他带头组织多方的有效协作,努力探寻发病的源头;在全美胸肺学会上,他事实清楚、理据充分、坦率真诚的发言征服了国际社会,使广州迅速从国际社会的不信任的眼光中重新站立……他勇于献身、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永不放弃拯救生命的博爱精神,赢得了广州人民的尊敬。

  钟南山的学生对钟南山实事求是的精神更是深有体会。一次,一位博士生给他送了一份关于肺癌研究的工作计划。几天后,她看到了老师的批阅,但令她吃惊的是,在工作计划的末页,导师写了这几句话:“我一直搞哮喘,肺癌这一块看得很少,还需要多补课,充实这一块知识”。

  当事人语:

  钟南山对记者说,自己感到很充实。他说:“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要是一个人没有理想和追求的话,那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但如果他有所追求,物质的东西就会变得比较次要,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朝前走。”

  记者观察

  老典型的不老精神

  钟南山、温祈福、陈韶章……一串广州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他们,这座城市里的老典型。

  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再“读”老典型,也是重读一遍历史,只有把一切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我们才能发现时代和个人彼此间秘而不宣的联系。重读老典型,架起了时代和个人之间的桥梁,我们会发现,老典型不老,他们至今在引领我们前进。

  一个林显荣,为1000多名下岗人员的生活找到了出路;一个李国桥,为千千万万的疟疾患者找到了便宜有效的青蒿素;一个钟南山,带领人们走出SARS的噩梦;一个陈韶章,承载了不计其数的广州市民出行“加速”心愿;一个温祈福,把一个老字号及其数百员工带上了一条新的生存轨道……工作、吃饭、疾病、安全,老典型们的贡献惠及多少人的点滴生活。我们切切实实生活在老典型的福荫下。

  一方面,老典型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有数可计的世人造福;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中展现的大公无私、公平正义、勇于创新、扶贫济困……这些美德,影响的是不计其数的人。他们用自身的行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性进行了完美的阐释。这种价值,无法用数字来评估和衡量。

  典型的价值,重要的在于它可以超越特定的历史时期,超越具体的个人,以精神的方式影响后人。

  广东人向来尊重传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把压在箱底的宝贝拿出来,穿越历史的时空,看着闪亮的宝贝,内心清晰地知道,中华民族留给我们的精神福荫一直紧握在手。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严丽君 实习生 王云芳 通讯员 穗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