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汕头籍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两院院士侯祥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0:24 大华网

  本报特派记者蔡毓生李凯

  9月1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

  鲜花环绕,掌声如潮。一位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以平实的话语描绘他波澜叠起的世纪人生:“我这个人是很平凡的,做的事情也是很平凡的…

…我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此刻,亲手搀扶老人走入会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全体听众一起起立,用掌声来表达对这位有着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的老科学家的敬意。

  近一个世纪来,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筚路蓝缕,不懈追求,将毕生精力与心血,献给了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伟业。他,就是世界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化工业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广东汕头人侯祥麟。

  中秋佳节刚过,本报记者专程赴京。9月20日,记者如约登门探望侯老,并进行独家专访。这位93岁的长者,身着深色长衣,精神饱满,目光清澈宁静,脸上洋溢着温暖明快的笑容。端详着记者带去的画册、照片,侯老缓缓忆起与家乡有关的点滴往事、在外求学奋斗的历程。清晰的思路,平和的话语,流露出的真诚与热切,令人如沐春风。

  国难当头,少年立志报效祖国“虽然在汕头生活的时间不算长,但这段经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因为,正是在这里,我立下了报效祖国的终生志愿。”回忆起青少年时期在汕头度过的难忘岁月,侯老感慨万千。1912年,侯祥麟在汕头福音医院出生。在汕头,他先后曾住过三个地方:最早是在联兴里南面的一条小巷,后搬到商业街7号,最后是住在“镇园”(现外马路抽纱公司)。

  生于乱世,长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侯祥麟从童年起即知晓:国弱民辱狼口羊!“我上小学时,班主任是个热血青年,在课上给我们讲日本侵略中国、阴谋灭亡中国的种种事实,每年5月9日‘国耻日’,还带领我们这些小孩子上街游行。老师个子很小,可是他慷慨激昂的样子我至今不忘。他是第一个在我心灵中植入了抗日救国信念的人,在这段日子里对我影响最深。”

  此后,“五卅惨案”发生,省港工人举行大罢工,汕头也积极响应,工人拒绝为英国人服务。“在这个时期,我们喊出了‘打倒英日帝国主义’的口号。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侯祥麟的父亲是牧师,由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兼职在聿怀中学教书。在侯老的记忆中,父亲是个刚正威严的人,非常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

  在汕头生活的岁月里,受师长、父亲影响,抗日救国的志向就这样在侯祥麟心中深深种下,直至影响了他一生。14岁那年,他离开了战乱烟云笼罩下的家,乘船到上海上初中,继续他未竟的学业,从此踏上了寻求真理,立志报国之路。

  自强不息,终结使用“洋油”历史

  侯老一生,两任总理付以重托。1957年,侯祥麟参与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性工程。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03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登门拜访,请当时91岁的侯老“挂帅出征”,主持“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此举事关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一个孜孜求学的青年,到泱泱大国的“科技帅才”、“战略之魂”,侯祥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

  中学时代,一堂讲述原子能的化学课改变了侯祥麟的人生道路。年轻的侯祥麟为此感到深深的震撼,憧憬着将来研究发展原子能对付侵略者,决心将研究化学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1938年4月,侯祥麟作出人生中另一重要抉择。在连天的抗日烽火中,在长沙的一间小屋里,面对列宁的画像,侯祥麟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侯祥麟与石油和炼油的缘分,直接缘于抗日斗争。1940年,为了中国军队战时最急需也最短缺的油料,他在重庆和两位燕大同学一起,从就地取材的桐油和菜籽油里,每天为战车炼出一两千公斤宝贵的汽油和柴油。1944年,周恩来指派一批党内的技术骨干出国深造,侯祥麟远渡重洋。1950年5月,舍弃优越的工作条件,38岁的侯祥麟启程回国。此后,他以惊人的勤奋忘我工作,他的一句话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8小时出不了科学家”。

  共和国成立初期,油料缺乏正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国内试产的航空油料,在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时均出现喷气发动机火焰筒严重烧蚀问题,无法投入使用。

  侯祥麟记得,那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每次见到他几乎都要问航空煤油研制情况:“搞不出航空煤油来,我们过天安门都得低着头啊!”有一次他甚至“威胁”侯祥麟:“你们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就把你们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

  侯祥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带着百余名科技人员,几乎每天都泡在现场,研究、试验、失败;再研究、再试验、再失败,终于找到了火焰筒烧蚀的原因,攻克了这个难关。1961年,我国自己炼制出合格的航空煤油,1962年正式供应民航和空军。1962年10月,侯祥麟组织研究开发“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新工艺技术,人称“五朵金花”,并于1965年全部开发成功。1963年12月人代会上,周恩来总理自豪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在侯祥麟的辛勤“浇灌”下,继“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等4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又横空出世,被誉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在威武的“战鹰”展翅翱翔时,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的呼啸声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之上,无不凝结着侯祥麟与战友们的心血和汗水。“科学家的真正快乐,在于创新与奉献。”这是侯祥麟常说的话。

  赤子情深,心系桑梓寄望殷殷“一生中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对许多地方的记忆已经淡薄了,唯有家乡永远在我心中,历久而弥新。”多少年来,汕头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深藏于侯老心中。采访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多次回乡,每一个变化都让我特别高兴。”侯祥麟时刻牵挂着汕头的发展建设。1986年,他受聘为汕头经济特区顾问,为汕头的发展出谋献策。如今,每天新鲜出炉的《汕头日报》都及时送到他的家中,家乡的时政大事,一目了然。

  家乡人民一直惦记着他。今年9月10日,受市委书记林木声、市长黄志光委托,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奕威赴京,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看望侯老,向他介绍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对汕头市委提出“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侯祥麟非常赞赏:“提炼得非常好。‘海纳百川’,最重要的是广纳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只有用好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使其有用武之地,才能留住人才。”

  侯老说,自强不息,应该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进步,取得成功。汕头人聪明,能吃苦,愈是艰苦,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当年潮人漂洋过海出外谋生,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我们要发展,同样需要这种勇气和精神。

  采访结束时,侯老欣然为本报题词。他饱含深情向家乡人民表达心声: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所做的只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国家和人民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很惭愧。我现在“余热不多”,但会尽我所能,再贡献绵薄之力。我因年事已高,不再远行,但对家乡的牵挂是永远不变的。我祝愿家乡兴旺发达,父老乡亲们生活幸福!(来源:《汕头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