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0:29 人民网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建设的对象主要涉及的是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把关心民众的生理、心理健康作为稳定和谐的评价指标,不断调整执政者的决策行为,才能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本文作者认为,可以把健康型组织(HealthyOrganization)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评价标准,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索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机制和标准度量问题。作者提出,健康型组织包括正常的心理状态、成功的胜任特征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三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但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至关重要,系统地探索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健康型组织建设的影响机制,不仅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有助于管理科学理论自身的知识创新。为此,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可以从如下六方面来开展研究:(1)各类健康型组织的心理行为的健康标准体系;(2)危机事件的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3)转型时期劳工冲突的心理行为机制;(4)企业的员工心理援助和压力管理研究;(5)领导者执政能力模型及开发模式研究;(6)健康型组织文化的形成机制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实施健康型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与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必然会带动全社会更加关注与社会稳定有关的民众身心健康、劳动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和谐发展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的对象主要涉及的是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把关心民众的生理、心理健康作为稳定和谐的评价指标,不断调整执政者的决策行为,才能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因此,健康问题是考察和谐社会建设务必关注的问题。

  关于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成立宪章中就有明确的阐述:“健康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包括了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效的生活应激和恢复、卓越的工作成效和宽松、创新的组织文化,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的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tPlan,EAP),从根本上把心理健康从个体层面拓展到组织和社会的层面。EAP员工援助计划是一项为工作场所中个人、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的工作,它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关心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辅导措施来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随后,在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出现了组织健康(OrganizationalHealth)的新概念,学者们认为,一个组织、社区和社会,如同人体健康一样,也有好坏之分。其衡量标准是,能正常地运作,注重内部发展能力的提升,有效、充分地应对环境变化,合理地变革与和谐发展(MatthewMiles&Fairman)。世界发展历史表明,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目前正是处于这种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出于维系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紧迫需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那么,怎么保持共产党成员的先进性、怎样提高各级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来达到建设和谐社会之目的呢?仅仅靠思想教育和提高执政者的自觉性是不够的。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建设和谐社会一方面要靠广大民众的自我适应和支持,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执政、管理和决策的一方,如何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正确地把握人、人群和社会团体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规律,并能科学地预测、应对和引导整个组织向预期目标前行。目前,虽然整个社会以及各个学科都在倡导要建设和谐社会,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应的管理对策是什么?我们认为,相关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作者认为,可以把健康型组织(HealthyOrganization)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质量标准,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索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机制和标准度量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征为背景,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自然环境等多层次,系统探索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机制问题。

  二、目标和意义

  1.目标

  系统探索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个体、组织、社区、政府等各层级健康型组织建设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在国家危机管理预警系统中设置社会心理预警子系统,建立我国政府和党政机关通用的领导者执政管理能力胜任特征模型及人才开发模式,并探索和谐社会文化的形成机制和组织发展对策。

  2.意义

  从个体和组织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健康型组织建设可以为民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和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通过系列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生活质量以及适应变革和未来发展能力。从社会、社区和企事业组织角度来看,健康型组织建设可以为稳定社会及预防、应对突发事件、提高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和组织竞争力,激发创新能力、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

  1.各类健康型组织的心理行为标准体系

  建立心理行为的健康标准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评价依据之一。目前的心理行为的健康指标体系包括民众心理行为指标体系、管理者心理行为指标体系、组织心理行为指标体系、社区民众心理行为指标体系和社会环境心理行为指标体系。对于民众而言,健康意味着懂得适应外部世界的各种变化,如自然环境的变化,维护生态平衡,适应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种变化,并通过不断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好工作――学习――家庭冲突,达到和谐发展之目的;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健康意味着科学、理性地决策,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决策中适应客观规律,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使决策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社会中不同层级的组织,要研究影响各层级健康型组织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健康则意味着人力资源系统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布局与有效调控,最终形成健康型组织、健康型社区和健康型社会的评价指标及其促进机制。本研究结果可望获得我国民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多层次心理行为健康指标体系,这一结果将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同时,可以为政府提高其执政能力提供评价和反馈工具。

  2.危机事件的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高层管理者对“不和谐因素”的预测、应对和化解。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时期变化剧烈,各种矛盾集中凸现,对于公共安全事件和国家安全有效的危机管理事关国计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了解民众在危机事件中的认知特征以及各种信息因素对其风险认知的影响。将为领导者准确地预测民众危机事件前后的心理行为规律,形成各种情境下的危机管理或干预措施提供决策系统的支持。本研究可望获得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期民众心理行为预测模型,特别是危机事件背景下的心理行为反应模型。这项研究可望完善国家的危机管理系统和应急预案体系,为政府各级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预测、监控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转型时期劳工冲突的心理行为机制

  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协调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我国劳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随着产权关系的多元化和劳动关系市场化,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劳工关系问题甚为敏感。从企业变革导致的裁员、工伤事故导致的康复保险,特殊工种(如农民工的工资偿还、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就业问题等)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因此,本研究还将对组织内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沟通协调,以探究出最适合我国转型时期特点的劳工关系,还将集中对伤残人员的就业前景,裁员后下岗与留岗员工的进行心理辅导,为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措施、提高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发挥积极作用。

  4.企业的员工心理援助和压力

  管理研究转型时期的组织兼并、重组、裁员、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带来的冲击使得组织内员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不安全感、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不断滋生,已经成为危及员工个人健康与组织健康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不少部门已将在西方发展颇具规模的员工援助计划(EAP)引入中国。EAP源于西方文化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西方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动力。但是,对于以集体主义导向、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EAP的实施还需要经历一个适应本地文化的过程。本研究需要系统探索中国员工援助计划与国外EAP模式的异同,试图形成具有我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EAP服务模式,并成为健康型组织建设的一部分。

  5.领导者执政能力模型及开发模式研究

  高层领导者的执政能力高低是衡量和谐社会构建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室研究、工作分析、问卷调查、关键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系统探索成功领导者的胜任特征模型,本研究还将采取国际比较方法,系统探索企业、社区、政府等各级领导者影响其成功执政的因素,探索变革型领导的形成机制,以建构领导者执政能力模型。胜任特征模型从微观上可以服务于组织战略设计、招聘录用、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多个领域,从宏观上,可以为政府、社区、各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模型的探索和开发,增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做出贡献。(转)【1】【2】

  作者:时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