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概况和50年成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5:25 人民网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自治州成立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博州党委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建设家园,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的博尔塔拉,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一、博州概况

  博尔塔拉位于新疆西北部,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州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辖精河县、温泉县、博乐市、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11个团场分布境内。全州总人口45.3万人(含兵团农五师)。有35个民族,超过万人的有蒙、汉、维、哈、回等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3%;博乐市为自治州首府和农五师师部所在地。

  博州地处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是喇叭状的谷地平原,西部狭窄,东部开阔,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叶,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边境线长371公里。最高山峰是北部阿拉套山的主峰额尔格图尔格山,海拔4569米,最低为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189米。

  博州水利资源丰富。博尔塔拉河是博州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5。77亿立方米;精河次之,年径流量超过4.7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还有大河沿子河、鄂托克赛尔河、阿恰勒河和哈日图热格河等。此外,还有75条山沟水、17处平原泉和52处山泉,全州年径流量为20.26亿立方米。博州有大小湖泊5个,艾比湖水域面积枯水季节为500-600平方公里,丰水季节为1100平方公里,赛里木湖水域面积为458平方公里。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端,远离海洋,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36℃,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53—195天。年降水量为90—500毫米,总的趋势是西部高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阴坡多于阳坡。年蒸发量在1550—4000毫米。博州风向因地而异,随季节转换明显。全州年平均风速为1.5—6米/秒,阿拉山口至艾比湖沿岸最大。

  博尔塔拉有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清代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描绘博尔塔拉:“夹河葱翠,短草长林,襟带衍沃。”博州的森林资源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树种资源较丰富。森林覆盖率7.48%,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全州有林地面积17.56万公顷、草地162.42万公顷、耕地面积11.99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7.31公顷,其中耕地0.35公顷、草地4.73公顷、林地0.48公顷,其它1.75公顷。博尔塔拉的高山密林和辽阔的草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天地。在上百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紫貂、雪豹、北山羊、金雕、河狸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棕熊、石貂、雪兔、高山雪鸡、鹅喉羚、盘羊等27种;属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的有赤狐、白鼬2种。有植物类药用资源79科、413种,以干草、麻黄、沙棘、枸杞、大芸、罗布麻、贝母等为主。

  丰富的水土资源、充足的光热条件和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孕育了博州较为发达的种植业。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连年高产。博州是新疆优质棉基地,棉花已成为博州支柱产业,也是出口创汇的大宗优质产品之一。瓜果品种多,质量好。精河枸杞享誉海内外。

  博尔塔拉牧业历史悠久。以牛、马、羊、驼生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已由“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方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化。

  博尔塔拉现已探明39种矿产,其中,建材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石膏、珍珠岩、大理岩和花岗岩等16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盐、芒硝、磷、硫酸镁等3种,金属矿主要有铁、铜、铂等16种,占新疆拥有矿种数138种的28.3%;发现矿床、矿点140余处。艾比湖湖盐和芒硝矿产具有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等特点,食盐储量约1.25亿吨,芒硝约9700万吨,硫酸镁约1亿吨。历史上一直是游牧之地的博尔塔拉,如今已建起电力、粮油加工、制糖、酿酒、棉纺、盐化、木材加工、制革、乳品、建材和冶金等工业企业。

  博尔塔拉,素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巍峨的地势骨架和多样性的地貌组合,造就了博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赛里木湖,古称“乳海”,清代曾在湖东岸设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即三台,因此又称“三台海子”。水域面积458平方公里,最深处91米,蓄水总量21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2073米,是天山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也是全国最大的高海拔冷水鱼养殖场。200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艾比湖,蒙语意为“向阳之湖”。水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9米,是准噶尔盆地西部的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也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2000年6月,艾比湖被批准为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东部还有82万亩国家级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

  哈日图热格风景区,位于博乐市西北40公里处阿拉套山南麓的密林幽谷之中,与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相邻。“哈日图热格”意为“黑雕出没的地方”。从峡谷向北,碗蜒曲折纵深15公里,奇峰秀丽,曲径通幽,飞瀑流泉,鸟语花香。2004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怪石峪风景区位于博乐市东北48公里、阿拉山口西南26公里处的阿拉套山低山丘陵地带,与“艾比湖”相邻,面积23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部罕见的怪石群景观。

  温泉县地热资源丰富,最著名的温泉有3处,即博格达尔温泉、鄂托克赛尔温泉、阿尔夏提温泉,分别被誉为“圣泉”、“天泉”、“仙泉”。境内有三亿五千万年繁衍史的珍稀动物新疆北鲵,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其栖息地已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该物种在世界上仅分布于我国温泉县和哈萨克斯坦边境极度狭窄区域,种群数量处于濒危边缘,已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

  二、辉煌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将一个原本边远、贫穷、落后的新疆西北边陲之地,建成了一个政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巨变、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的博尔塔拉。

  五十年来,博州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们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全州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到2004年底,全州(含农五师)生产总值达36.9亿元,比1954年增长15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为4.53亿元,比1955年增长370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州粮食总产为20.16万吨,是1954年的9倍。棉花面积达45.22万亩,是1954年的31倍;总产5.88万吨,亩产皮棉130公斤,棉花成为自治州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疆重要的优质棉出口基地。精河枸杞种植面积达5.5万亩,总产8300吨,并已取得了国家原产地证书。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6万亩,已占到全州总播面积的70%。农田灌溉完成了干、支、斗三级渠系的全面防渗。喷灌、滴灌等高标准节水农业和机械化平均水平已走在前列。草原畜牧业已由“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全面实现了牧民定居半定居。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生产持续增长。五十年来,自治州相继建成了一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的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纺织、制糖、粮油加工、建材、盐化、矿业开发等工业布局。近两年来,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口量大幅度增加,一批以国外进口原料为主的木材、钢铁、皮革等加工工业在口岸迅速崛起。2004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是1978年的100倍。

  电力、交通、邮政、电信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自治州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电力与全疆联网,城乡供电保障率达99%以上。境内公路通车里程3183公里,比自治州成立初期增长12倍,主要干线全部实现柏油化。邮政网络覆盖全州城乡,电信业与全国同步发展。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口岸经济迅猛发展。1990年9月,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昔日边远封闭的博尔塔拉由此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对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2003年10月,阿拉山口口岸被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口岸。阿拉山口口岸设立十多年来,过货量快速增加。2004年过货量达940.74万吨,完成关税和代征营业税31.79亿元,分别占全疆16个一类口岸总量的87.1%和89.6%,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二位。作为中国西部第一门户,阿拉山口口岸对新疆乃至整个陆桥沿线经济带的拉动和幅射效应日益显现。口岸优势带动了自治州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我州进出口贸易额达28.42亿美元,占全疆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一半。在口岸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达300余家。阿拉山口口岸已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通道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成为西部过货量最多、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口岸。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收已占到全州税收收入的63%,对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个确保”继续巩固,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政府引导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价格、住房、科技、教育等改革继续深化。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对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深远影响和关系全州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州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电力、通讯、文化等条件,促进了自治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博乐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发展的格局。

  旅游业方兴未艾。乌鲁木齐—阿拉山口—怪石峪—博乐—温泉—赛里木湖的旅游线路已纳入自治区“五区三线”旅游总体规划。一年一度的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草原节已成为集民俗、旅游、招商引资为一体的自治区三大旅游节之一。2004年,赛里木湖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拉动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由贫穷、“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历史性转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2004年,全州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收入达11031元,是1978年的1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904元,是1978年的24倍。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7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农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8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超过一万元。

  五十年来,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博州政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州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的组织充分发挥了在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党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总体职能进一步完善。坚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入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广泛开展了法制教育,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持了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自治民族在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比例高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推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着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扬,各级人民政协发挥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内容广泛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活动有声有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四个高度认同”教育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驻博部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军民、兵地共建活动长期、广泛、深入地开展,地方与兵团农五师之间的“经济共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互学、干部互派、部门对接、城市共建、文化互动”的兵地融合发展局面初步形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

  科教兴博战略深入实施,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4年底,全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355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任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3%。2004年,全州在校学生和儿童7.25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49%,是1954年的18倍。自治州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我州学子考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人数不断增多。

  各族人民就医条件极大改善,医疗质量和人们的健康水平大步提高。2004年底,全州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病床数量是1978年的3倍,是1954年的193倍。全州计划生育率达99.4%、人口出生率12.71‰、自然增长率9.68‰,人口形势长期保持着低出生、低增长、高计划生育率的良好局面。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借“西新工程”实施的东风,不断巩固、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以“广场文化节”和“那达慕”草原节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生动活泼,竞技体育在国家级、自治区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生态工程进展顺利。

  博州五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自治州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结果,是全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内地友好地区对口援助、各兄弟地州、友好县市大力支援和帮助的结果。

  三、未来展望

  回首巨变五十年,展望未来更灿烂。博州的发展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再一次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光明的前程;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加快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只有坚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才能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博州的长治久安。我们坚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各兄弟民族的支持,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博州五十年来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博州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博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我们在对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博州与发达地州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段差距,而且我们还处在中国西部的西部,还有人才、资金、技术、生态、资源等诸多制约因素,还会遇到不可预见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中央和自治区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推进努力实现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自治州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自治州结合实际,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2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7年,全州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7亿元,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0元左右;力争到2020年,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93亿元,年均增长8.9%,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半的目标。

  根据上述目标任务,州党委提出了“农业要稳步发展,工业要加快发展,科教要优先发展,社会要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招商引资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为博州经济腾飞构筑一个坚实的平台,真正实现“口岸大州、外贸大州、经济强州、人民富州”的目标。我们坚信,博尔塔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宣传部供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