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岭南文化的本源不是疍家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0:2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岭南文化大家谈

  参与讨论请登录广州日报大洋网

  主持人语

  “岭南文化”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最近,刘成基先生在他的《岭南文化本源之我见》(以下简称《刘文》)中写道:“岭南文化的最初本源,不是来自中原的客家文化,不是来自闽南的潮汕文化,而是早在岭南的本土文化即疍家(南越)文化……疍家文化才是岭南文化的真正本源。”刘先生在“疍家”后面括注“南越”,以为南越即疍家,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而疍家文化也不是岭南文化的最初本源。

  练铭志

  疍家(疍家一称略带贬义,学者多称疍民。不过既然《刘文》使用,笔者姑且仍用之。)史籍多有记载,明代之前多作“蜑”或“蜒”,也写作“诞”、“疍”、“蛋”等。疍家先民“诞”最先见于西晋陈寿写的《三国志》。东晋常豦写《华阳国志》,将诞从“言”改为“虫”写成“蜑”。此后历代史书多写作“蜑”或“蜒”。顾炎武在清初写成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首先使用“蜑家”一词。稍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将蜑家写成“蛋家”。“蛋家”才正式出现。民国时期,学者将蛋写作“疍”,称疍民,作为这一群体的专称。新中国成立后,一律改称“水上居民”,疍民或疍家的称谓便成为历史。

  疍家与海洋文化相去甚远

  晋唐时期,蜑的分布很广,除岭南以外,长江中上游今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以及云南、贵州北部乃至甘肃等地也有她的踪迹。到了宋代,岭北之蜑逐渐消失,岭南才成为她的唯一聚居区。但至近代,疍家除较多地居住在广东外,广西、福建也有分布,她的分布区域也不独在岭南。

  疍家的经济生活甚富特色。唐代之前记载不多,有学者推测,岭北之蜑多陆居,岭南之蜑多水居。从宋代起记载较多,她的特点有三个:一是“浮家泛宅”,以舟楫为家。也有少数临水而居。二是靠水吃水,职业与水有关,多以捕鱼为业。至近代,除了传统的生计外,疍家的职业范围有所扩大。三是生活极端贫困。宋代周去非说:“凡蜑极贫,衣皆鹑结,得掬米,妻子其之……蜑舟泊岸,群儿聚戏沙中,冬夏身无一缕,真类獭然。”

  这种境况,直至现代仍无多大改善。疍家的节俗信仰,明清时期,尚有蛇图腾崇拜的残余。然而到了近代,他们的服饰、饮食、婚丧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与汉族已无多大差别。由于疍家的人口相对较少,生产力低下,生活贫困,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她当作少数民族,归入“蛮夷”一类加以记载,称他们为“蛮蜑”或“蜑蛮”。长期以来,疍家被视为化外之民,没有合法的政治身份,不准上岸盖房或居住,不准读书应试,不准与陆上人联姻,等等。因此,他们在历史上曾多次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到清代,雍正曾经下过“解放”疍家的谕令。他说:“……粤民视蛋民为卑贱之流,不容上岸居住,蛋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蹐舟中,终身不获安民之乐,深可怜悯。”于是下令:“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势豪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驱逐。”但地方积习既深,人们的思想观念决不会因一纸谕令而一朝改变。据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调查,疍民所受的歧视总体依然如故。新中国成立后,疍民曾向人民政府提出,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后来,经过调查和科学识别,正式确定他们为汉族的一个群体,但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给予特殊的照顾。

  以上就是疍家及其文化的概况。《刘文》在关于疍家的渊源和文化特点等问题上有不少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如蜑家的渊源,一会儿说,秦时南下与土人结婚的中原人,“后来因封建压迫下海成为疍家人”;一会儿说,“秦军进入岭南后”,“本土人多逃下江中过水上生活,成为最早的疍家人”;一会儿又说,晋之后,“中原人几因战乱大量南来,本土人被迫下海,只能向江海发展”而成为疍家。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又如把“商贸文化”、“海洋文化”和“重商精神”、“重对外交往精神”分别说成是疍家文化最优秀的特点和与疍家有关等等,甚至连汉代番禺(今广州市)和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以及广州近代贸易的兴盛也说成与疍家人有关。这与笔者所知道的疍家文化(如上述)实在相去甚远。

  诸越文化是岭南文化基础

  南越,也称南越族,是岭南土著民族诸越族中的一支。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十四五万年前,岭南就已有古人类生活。其后,他们的后裔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至西周中期,岭南先越族群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有了自己的青铜业,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社会已杂中原华夏之风,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古越族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形成,先越族群进入原始民族阶段,学者称之为诸越人。秦始皇略定岭南,置三郡,诸越人也由原始民族发展为古代民族。当时岭南的古越族有四支,即南越、西瓯、骆越和闽越,为避免产生歧义,加上岭南之越只有数支,故称诸越族,简称诸越。各越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南越大体在珠江三角洲和粤北。诸越族是岭南不折不扣的土著民族。

  两汉时期是岭南诸越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岭南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洽,农业、手工业都得到较大发展,诸越族经济出现初步繁荣,于是出现了民族融合。从西汉中期起至东汉末年,部分诸越族融合于汉族,成为岭南汉族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先民。从此,诸越族作为一个民族逐渐消失了。而那些僻居山区、未与汉族融合的诸越族人仍然继续在原地生活,但史籍已不再称他们为“越”。三国时期,岭南出现“俚”或“俚僚”并称的族人,就是他们当中人数较多的一支。两晋时期,“诞”、“蜑”相继出现,时间也在越汉融合之后。而且《隋书·南蛮传》明确地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襄,曰俚,曰僚,曰拖,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因此有学者推测,蜒可能是诸越族后裔中的一支。笔者赞同这种意见。

  以上便是疍家和南越。后者是生活于新石器时代至东汉末年的民族,前者则是从晋代起一直生活至现代的群体,两者生活的年代相隔数千年,而且性质也不同,一个是民族,一个是群体,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据以上可以肯定,疍家文化不可能是岭南文化的本源。其一,作为弱势群体的文化,不具备成为岭南主流社会文化即岭南文化本源的特质。其二,晚出的文化不可能成为先出文化的本源。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先越文化就已经孕育出岭南文化的若干内容和特点。而疍家文化即使是从其先民蜑算起,也是晋代才出现。其三,从文化的特点看,《刘文》在论述岭南文化特点时列举了商贸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由这两个文化“千年来不断发扬光大”而造成的重商精神和重对外交往精神。严格地说,四者当中除海洋文化与疍家亲水文化有一点关系外,其余根本与疍家文化无涉。“浮家泛宅”、居无定所、靠打鱼度日、鹑衣百结、温饱尚且堪虞的疍家,哪来的资金去从事海洋商贸呢。再说,把不是岭南独有的疍家文化说成是岭南文化本源,也于理不合。

  诸越文化是真正本源

  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吸纳、积淀、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尽管有学者认为,岭南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地域文化,上溯的时间不是越早越好。但笔者依然赞同刘先生的“本源”说,或“最初本源”说。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岭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总有个源头。岭南文化之所以成为岭南文化,而不是齐鲁文化或巴蜀文化,归根到底与这一地区历史上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积淀有关,与这一地区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有着不可割断的渊源关系。有学者认为:“岭南文化是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岭南文化之所以成为绚丽多彩而又独具一格的文化,正是由于它具有浓郁的岭南民族特色与多元性,它绝不是中原文化的翻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岭南诸越族文化,就没有岭南文化。”实在是一语中的。岭南文化的内涵丰富,笔者无意在这里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不过,一些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如种稻、擅用舟楫、渔猎、殊异食俗,以及务实、重商、敢闯、开放和兼容等等,其实都可以在先越文化和诸越文化中找到它的渊源。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先越族人就已经开始与外部进行交往了。西樵山人和石峡人分别采借了江汉平原的彩陶文化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带三足的陶器和有段石锛,而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文化传给对方。稍晚,西樵山人更以大无畏的精神,用独木舟和其他原始的航渡工具,由海路分别从东西二线将自己的文化传至我国的台湾,以及菲律宾、南洋诸岛、太平洋诸岛和印度支那半岛以及南亚。这些活动为海上航行和航线的探索与开辟,以及海外贸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后,诸越族又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番禺成为原始国际商业都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越人和诸越族在对外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与兼容的性格、敢闯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务实、重商的作风为他们的后裔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从而成为今日岭南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由此可见,先越文化和诸越文化才是岭南文化无可争议的真正本源。

  (作者是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