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田人说50年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6:51 北京晚报

  本报新疆专讯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此诗中“于阗”也就是和田的古称。50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然而古称“于阗”的新疆和田地区在这5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和田,感受其历史巨变。

  生态经济红红火火

  干燥的戈壁滩,大片的红柳林依然顽强地生长在其中,然而,让人更为惊奇的是红柳林下寄生着一种叫做“大芸”的植物。挖开厚厚的沙土,就可以看见“大芸”在红柳根部顽强地生长着。记者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塔依拉克巴格红柳林基地感受到了这种惊奇。就是在这个因被沙漠侵蚀而在历史上三次被迫搬迁的策勒县城内,红柳林的生态经济在红红火火地发展。

  策勒县委书记冉齐钢告诉记者,大芸又称肉苁蓉,是一种有保健作用的作物。冉齐钢说,针对沙漠进逼的状况,策勒县采取引洪灌溉、营造固沙片林、环丘造林、营造防沙林网等措施,进行农田林网化建设。其中红柳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去年在红柳上接种大芸取得良好成效之后,今年计划还将继续接种。

  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老站长张鹤年告诉记者,如今的研究站以前曾经是沙漠,但是记者难以置信,因为院子里到处绿草茵茵,果树累累。“经过一段治理,我们让15万亩沙漠长出草,恢复了2万亩耕地”。生活水平节节攀高看着拳头般大小红彤彤的石榴将树枝压弯的景象,巴喜吾吉曼村56岁的亚森脸上乐开了花。他喜不自禁地告诉记者,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根本没法比。几十年前,由于缺水,5年才能轮上种一次麦子,当年能一天吃得上一顿玉米馕就算不错了。

  如今,胜利水库一期工程的开建,土渠变成了防渗渠,水不再是他种地的一个障碍。亚森说,家里现在既种了石榴,也种了棉花,还养了15只羊。“如今我家收入一年能够达到5000元。”亚森今年刚盖了200平方米的大房子,足足有8间。亚森计划近年还将买一部小汽车。

  50年以来,和亚森一样,和田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统计,2004年,和田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80元,比1985年增长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6元,比1978年增长21倍。

  民族团结是个根本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策勒县策勒乡吐万托克拉克村则是一张民族团结的“名片”。这个村里的汉族人为80%,有8户汉族人和其他民族通婚。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福元告诉记者,每当哪一家有喜事要庆祝的时候,不论哪个民族大家都会去祝贺,当哪一家遇到困难时,大家也都会去帮忙。大家互相包容,互相体贴。

  和田地区全区共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锡伯等2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96.85%,汉族占2.94%,其他民族占0.21%。诚然,民族团结是和田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从1982年以来,全地区已召开了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和田大地上也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和田地区50年来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和田少数民族干部为4830人,目前已经达到34024人,为1955年的7倍。本报特派记者于建文 并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