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透视甘肃民办高等教育之探访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2:31 兰州晨报

  历程:民办高校异军突起

  民办教育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重新起步,并在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现已逐步成为一个强劲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国家亟待扶持的产业之一。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的自学考试

补习班开始,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机构共有7.85万所,其中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为197所,在校生80余万人,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04家,各类注册学生100.4万人,发展迅猛。

  甘肃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日前省教育厅发布的有关公告显示,甘肃境内已核发《办学许可证》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了30余家。

  记者以我省高考落榜生马晓军走进民办大学一例为缘起,在历时20多天的采访调查中,对甘肃民办高校这一“不为人所关注的部落”进行了探访,透过繁复芜杂的现象,揭开了隐藏在民办院校面纱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落榜生选择民办大学

  8月底,来自敦煌的马晓军背负鼓鼓的行囊和父母一起来到了省城兰州,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让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少年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三天了,手里攥着的‘入学通知书’都捏皱了,但是录取我的大学是所民办学校,它的办学身份是真是假让人难以辨别,还是再问问吧。”马晓军犹豫不决地对记者说。

  马晓军今年高中毕业,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他与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了。“8月的一天,在我一度灰心失望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份名为甘肃外语外贸专修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事情来得很是突然,能上大学当然使我感到兴奋,同时也觉得不可思议。”马晓军对记者这样表述他的心情。

  不过,当看到不少和自己情形类似的同学也收到了某校“入学通知书”或“录取通知书”时,马晓军就和父母商议:“学费又不是很高,不妨走一遭!”马晓军的父亲马江认为,通知书上既然冠有“西北民族大学”的牌子,那就应该是该校的分院或分校。

  甘肃外语外贸专修学院招生人员对此回答是“双方是联合办学,具有分校的属性”,但是马江私下打听时有人“郑重”提醒他:“有假!”马江一家于是向本报报料并请记者帮忙鉴别学校的真伪。

  记者为此向西北民族大学求证,该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的满主任告诉记者:“甘肃外语外贸专修学院和本校签有联合办学的协议,不过该学院的性质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不属于本校的分校,按照协议,他们培训的学生结业后可颁发我校的成教毕业证。”为进一步求证,记者来到位于安宁区的甘肃外语外贸专修学院,该学院有关工作人员出示了省教育厅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有关负责人解释,因为学院尚无学历授予权,因此只能“挂靠”公办大学的牌子,别人以为是“分校”,其实是一个误会。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对该校的“合法性”也给予了证明。

  一番奔波后,马晓军作出了抉择———决定上民办大学。民办教育源远流长

  为了解甘肃民办教育的历史渊源,记者日前采访了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总编张克复和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

  甘肃文化教育源远流长,私学官学兴起较早。早在春秋时期,官学废弛,文化艺术扩散,私学在各地兴起,今甘肃东南部属秦国,也出现了私学。

  私学学生秦人(今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壤驷赤、石作蜀、秦祖等跋涉千里,投师孔子门下,名列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中,称为贤人。西汉时设立官学,以传习儒学为基本内容,两汉时期,今甘肃境内的私学教师多为经师大儒,一边设帐授徒,一边著书立说,私学相当兴盛。

  魏晋十六国时期,今甘肃境内私学发达,名儒聚徒讲学。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官学以外,大量的私学兴于民间。唐代的敦煌,由于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文化教育发达,官学私学颇具规模。

  此后历经两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今甘肃境内的私学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的蒙学,或称小学、乡校,或是由宗族设立的义学,或富有之家的家塾;另一类私学是年龄大、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学校,私设经馆和书院属此类,教师多为饱学之士。

  从清末到甘肃解放前,私学公学各级各类教育均得到社会认可,随时代变迁共存共荣。金城联大首开我省先河

  为准确了解甘肃当代民办教育(解放后)的发展脉络,9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省图书馆,打开了《甘肃省治·教育志》、《兰州市治·教育志》和《甘肃省教育年鉴》这些厚重的文献资料,扑面而来的文字信息传达的是甘肃民办教育的曲折与沧桑。

  1949年8月30日,兰州市军管会发布通告,宣布接管兰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并对私立学校进行登记。此后各级政府按照甘肃行署确定的“先恢复和维持现状,再逐步改造,稳步前进”的工作方针,对旧有学校初步进行改造。到1952年,公办学校成为普通教育办学的基本形式,一度兴盛的民办学校从此归于沉寂。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已沉睡近30年的甘肃民办教育,一些民办教育机构陆续成立。

  专家指出,当时一些民间力量依托公办大学成立的育才学院正是民办院校的前身,而到了1983年7月,正式成立的“金城联合大学”则开创了我省民办大学的先河。金城联合大学是由甘肃省民革、民盟等各民主党派创办,经省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是一所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新型大学”,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学校成立4年(即1987年)后,已开办了二至三年制的各类专业20个,共计30个班,招生1257人。

  能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即使是现在的许多民办院校也自愧不如。

  “可惜好景不长,或是因为教育政策的收紧,或是种种困难因素作祟,金城联大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偃旗息鼓了。”一位地方志工作者告诉记者。

  金城联大的“消极落幕”并没有影响到后进者。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民办教育进入了有法可依、规范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1998年、1999年-2003年成为甘肃民办院校发展的两次高峰期,近3/4的民办高校在其间“浮出水面”。今年7月,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公告显示,甘肃境内已核发“办学许可证”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了31家。兰州民办院校“三足鼎立”

  8月底至9月20日,记者深入到兰州各大民办院校进行了采访调查,发现我省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民办高校其发展形式多样,真正做到了多种形式办学。

  甘肃境内已核发“办学许可证”的31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办学类型方面,其中属于高等学历教育的只有1家(位于榆中和平的兰州外语职业学院,拥有独立的学历授予权),其余皆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通过“挂靠”公办大学颁发学历);另外一些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加上省内为数不少的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其实民办院校已经超过了40所。

  甘肃民办院校主要集中于兰州市,如省上公布的31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兰州就占到了26所,其它则零星分布于天水、定西和临夏三市;在空间分布上,省会城市兰州的城关区、安宁区以及榆中和平开发区,民办院校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办学形式呈现多元格局

  甘肃民办院校的办学体制,是由董事会制度、校长和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办学资金来源和所有制决定的。记者通过多日的走访调查,和民办院校的负责人接触、对话,了解到我省民办高校中,建立了董事会的约占80%,而其所有制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办学资金来源所决定。调查显示,属私有制的约为60%,集体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的分别占20%;资金来源以学费收入、借贷及个人筹资为主的占85%。

  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主要看其在校生人数。甘肃民办院校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只有寥寥几所;大多数民办院校在1000人以下。

  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包括成人教育、业余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等主要形式。

  甘肃民办院校中,专职教师少于20人的占40%,专职教师有20-40人的占25%,还有部分院校没有专职教师,这说明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被调查的院校中,聘请兼职教师的占95%。

  文/图本报记者李国林(来源:兰州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