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浦东老八样”让你尝土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14:48 新民晚报

  旧时只有婚丧喜事才能品尝到的“浦东老八样”民俗大餐,昨天在号称“小上海”的周浦镇上亮相,让游人胃口大开。这里正在举办第3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各种乡土民俗文化表演、展示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浦东老八样”重获宠

  “浦东老八样”的展台,吸引了很多游人。扣三丝、蒸三鲜、农家老甜肉、菌菇扣蛋卷、重油桂花肉、水笋扣咸肉、金针木耳河鲫鱼、特色肉皮汤,外加什锦(八样)大拼盆等,看得人直咽口水。

  据介绍,“浦东老八样”是明清时代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佳肴,过去只有遇到婚丧喜事才能品尝。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各种海鲜上了餐桌,“老八样”逐渐淡出正式宴席,被人遗忘。

  今年年初,周浦镇年家浜路开出2家“老八样”招牌菜餐馆,生意兴隆。如今南汇区已开出了近20家类似的饭店。一些60多岁的乡村“老八样”厨师重新掌勺,把行将失传的菜肴抢救了回来。

  竹雕、锣鼓书后继有人

  在澧溪中学展台前,学生们正在竹筒上雕刻图画。旁边陈列着一件件竹雕工艺品,有竹笔筒、竹节雕、竹根雕等,还有学生们用竹制作成的鸟、兽、虫等玩具。

  学生们的手艺是在学校里学到的——校园里遍植各类竹林,学校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开展竹制品实践活动,让当地传统的竹文化后继有人。

  在周浦镇小上海步行街中心,十多个中学生正在演唱锣鼓书。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唱腔,引来路人驻足欣赏。据有关资料记载,“锣鼓书”的前身为“太保书”,诞生于南汇,是文化部去年公布的29个国家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之一。

  织布纺线手艺不能丢

  在喷水池旁,一台古老的织布机前围满了观众。一位老妈妈正在穿梭织布,另一位老妈妈踏着“脚圈”,正手牵棉条纺棉线。

  旁边的台子上,放着织好的土布,不少游客都买上几尺,准备回去做件老布衣裳。另一边,还有一位老妈妈在织老布带子。这带子红中有蓝,特别精致,许多女士纷纷购买。织布机的主人王月仙老妈妈说:“从小妈妈教我织布纺纱,几十年从没有断过,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啊!”

  通讯员 陈军贤 本报记者 江跃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