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家现在有了7只水龙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3日14:49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 张欣平 本报通讯员 喻晓

  昨天下午,家住西康路宜昌路苏州河畔的许景汉老伯在三室二厅的新房子里招待亲友。他家如今的住房条件与从前住的药水弄有了“天壤之别”。许老伯感慨不已:真是不能比!别的不说,就说水龙头吧,那时是一条弄堂一个给水站,几百人合用一只水龙头。你看看现在我家,光水龙头就有7只,这还没算上抽水马桶和热水器这些用水设备,水表也有2只(自

来水表、管道纯净水表)!

  虽然早在民国17年(1928年)上海就出现了给水站,但给水站的大面积普及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1950年上海有公用给水站355个,用水人口近20万,很多地方还在用井水;1966年上海有给水站3903个,用水人口约160万,平均400多人合用一个;1979年达到高峰,全市给水站有4490个。直到1996年,给水站终于功成身退,彻底消失。

  给水站的社交生活

  早期的给水站大都设在棚户区内的中心位置,砌一个大水池,里面储满了水,用水高峰时人们可直接从池子里取水,以减少排队时间。这些池子还有消防功能:棚户区大多弄堂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一有火灾,这池子便是居民灭火的救命之泉。

  许老伯清楚地记得,当时人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从给水站开始的。黎明出门,洗脸刷牙、洗菜倒马桶,每个人都要到给水站走一趟。休息日节假日就更热闹了,一边洗衣汏菜,一边说说家长里短,给水站俨然是一个社交场所。

  大规模的水网改造

  许老伯新居中的7只水龙头,今天能畅快地流出水质良好的自来水,得益于政府和供水人的努力。1960年上海建成了解放以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大型水厂——长桥水厂;1987年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投入使用;1992年开辟了长江第二取水源;1993年,为解决供水需求的突出矛盾,开通了自来水“小郭热线”;2010年前,为配合世博会在上海举办,除百年老厂南市水厂将全新改造外,上海新的水源地长江青草沙水库也将建成。

  提高水质、保证供应,上海供水行业多年来花了很大功夫。过去常见的镀锌白铁管因为容易内部生锈现在已淘汰了,代之以PE塑料管。各自来水公司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供水管网改造,仅负责中心城区供水的市南公司从2002年至今,就已改造旧管网1460条,总长度达21万米,使众多居民用户直接获益。

  以前的水质检测只到出厂水为止,如今已向管网动态监测延伸。居民住宅大楼的屋顶水箱内胆,也由过去的水泥内胆更新为今天的釉面砖、不锈钢和食品级涂料内胆,大大降低了水质的二次污染。

  一体化的城乡供水

  这组数据最能说明上海自来水的发展变化:上海市民生活用水解放前平均每人每天60升,上世纪90年代上升到265.8升,目前已达到每人每天400升以上。

  解放前上海供水面积为137平方公里,目前扩大到了600平方公里。不久的将来,上海供水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随着“供水集约化”的进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将为全上海6000平方公里内的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供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