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假如陈寅恪先生今天在清华读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08:58 人民网

  近日,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要求退学一事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有人把这件事与教育制度联系起来,指责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弊病;也有人极力强调王垠退学一事是个别现象,与制度无关,“如果是你,如果是我,你我会放弃清华的博士吗?有谁会放弃清华的博士呢?”(东方早报9月28日)。

  笔者不想评论清华博士退学事件,倒是有人说的“有谁会放弃清华的博士”的观点,

引起笔者的思考。确实,清华大学是今天中国的最高学府,一登龙门,身价倍增,谁不珍惜清华的博士帽呢?不过,也有人会不珍惜“清华的博士”头衔,比如陈寅恪先生。

  清华大学一直以陈寅恪先生曾在清华园执教鞭而自豪,遗憾的是陈先生从没有在清华求学读书。1910年,20岁的陈寅恪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直到1914年回国。1918年他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后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令人称奇的是,虽然在这些举世闻名的大学(在当时声名都在清华之上)里学习,但是陈寅恪先生从没有获得过学位,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都与他无缘。当然不是陈寅恪先生没有资格,而是因为他志不在学位,而在学问,不愿意因为追求学位而耽误学问。

  假如陈寅恪先生今天在清华读博士,他肯定仍然会对什么博士学位不感兴趣。不过,假如他想获得博士的身份呢(只是假如)?恐怕他也不会如愿以偿。因为正如王垠退学信中所透露的,清华博士生必须发4篇paper才能毕业。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把全国的学术刊物都拿来发表研究生的论文,也不能保证人人都发表一篇。于是出现了博士生花钱请客发表论文的现象,也出现了把一篇论文分为数篇发表的现象。以陈寅恪先生的一贯作风,他岂肯为了发表论文,而不去真正地做学术研究?即使清华要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恐怕陈寅恪先生也会拒绝吧。

  要所有的博士都像大师陈寅恪先生那样超脱,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包括博士毕业在内的各种学术活动中一味强调量化考核的做法,是值得反思的。

  量化管理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迷信量化就走向了另一个误区。一些工作内容是可以量化的,而更多的工作内容是无法量化的。当年梁启超先生向清华大学曹校长推荐陈寅恪时,梁启超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先生不求功利,不追求发表文章,所以一旦有成果就是石破天惊的成果。这体现出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不能通过急功近利地发表文章来体现它的价值。治学所需要的宁静和学术积累,在急功近利的量化考核体系中难以为继。那些了无新意、无病呻吟的论文、专著之所以层出不穷,在较大程度上是此类只重数量却轻质量的量化管理体制挤压和误导出来的。

  我们希望改革现行的不合理学术制度,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使得人文科学学者能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精神,“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能有从容的时间从事科研。有人做了统计,中国最近20年学术论文数量极快增长,但是因为大多数都是垃圾论文,以至于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反而下降。很多国际学者干脆不看中国大陆的论文,或者只看极少数经过严格挑选的几个人的论文(《文汇报》5月18日)。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新闻材料会不高兴,但是我们如果不打破对量化考核的迷信,如果在量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作者:马国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