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车标签”更要贴在哪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16:10 人民网

  公车私用,屡禁难绝。怎样搞好“公车廉政”建设?近日媒体报道,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纪委日前推出一项措施:给公车贴上“身份证”,发动社会各界监督。公车一旦“越轨”,群众便可辨识出其身份,并进行举报,凡经查实,一律严处。

  尽管白山市此举是要强化对公务用车的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但仅仅用一个“公车标记”就能遏制公车腐败,还是过于乐观了。

  第一,过分夸大了群众、电话的监督功能。对违规公车的监督主要是群众和举报电话,这让我吃惊。公车主要来自“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纪委”等当地权力机关,他们手中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资源比监督者丰富得多,而监督者多是平头百姓,缺乏监督武器,更缺乏为之撑腰的国家公器。监督者、被监督者之间的信息失衡太悬殊,不具备可比性。制约权力应该讲究对等权力主体的相互制衡,靠国家机器、国家制度来完成,而不是仅仅依靠“监督秀”。在“公车私用满天飞”的今天,谁能保证这些权力机关没有三朋四友,没有公车私用。虽然群众一眼就认出“腐败公车”,就是举报了,举报信息会不会失灵?因为那些权力机关是信息的最终裁决者,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特殊身份会导致监督无效,那些拍马溜须者、敢于试法者总会利用群众监督的无能为力为自己寻找逃避孔隙。“无怪乎有人说,公车身份证”制度虽会对公车私用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种“堵”的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车改。

  第二,过分信任了公车私用者的“精神自觉”和“清廉自觉”。手中有丰富的公共资源,谁会不利用呢?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这正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公车私用的根源就是人的思想深处还存在着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将公车当成身份、地位、面子和权力的象征,所以,才会屡屡发生违规事件。现在,仅仅用一个“公车标记”就能让他们杜绝不良行为?显然太相信了他们的精神自觉。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必须革除思想障碍,革除官员的特权思想和利益特权,使他们乐于与民同乐,与普通群众平等。

  第三,忽略了“公车改革”的艰难程度。公车改革历来就是政府难题,因为这会直接触动改革当事人的既得利益,所以,雷声很大的公车改革在各地效果都非常有限。比如公车改革货币化,给公务员一定经济补偿代替公车,补偿数目却非常大;又比如拍卖公车,买主却是自己人。有的改革还受到了暴力恐吓等等,屡屡南辕北辙。可见,这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公车腐败”,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政府痼疾。如此艰难的攻坚战,难道仅凭一个“公车标记”就能立竿见影吗?——不把“公车标记”贴在心里,这一切恐怕都会沦为“执法形式主义”。

  作者:网友:耿银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