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肝胆篇:“三点主义”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18:10 今晚报

  不久以前,我们十来个人前往本市宝坻区大钟庄镇看望阔别多年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早在1974年,市委曾确定这个镇(当时称大钟庄)为全市普及大寨县的重点之一。我们市直机关十几个人作为第一批工作组来这里蹲点。三十年过去,全镇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我们都带着封存在脑海里的同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胼手胝足的美好记忆来到这里。

  当年这个镇的干部大都已退休,那天接待我们的是原生产大队党总支副书记老田,那时他是小田,才20多岁,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这些年他干得不错,发展乡镇企业;后来企业改制,他现在是本镇民营旅游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这家公司生产外贸出口加工产品,工人400多人,本镇的200多人,业务不错,待遇也不错,工人工资比南方一些地方要高。老田带我们去看望了原来蹲点时住过的老房东,人们深情满怀。路上碰上一位老大娘问老田:在家里呆着没有啥事,去他那里干活行吗?老田笑说:“你老多大年纪啦!”原来这位老大娘已经59岁,当然不能再上岗了。

  那天中午,老田将原来已退下来的大队、小队干部都请来与我们共聚午餐,共叙离别情,回忆梦一般的往昔那艰辛的却异常温馨的岁月,感慨万端。他们如今都温饱有余,安享恬静的晚年。我们问老田他们这里财旺、人和,有什么体会?他说经营企业主要有“三点”:客户加工费多拿点,老板利润少留点,职工工资多开点。

  好个“三点主义”!核心是劳资关系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经吸纳了大量人口。毋庸讳言,许多劳动者处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受雇佣的地位。这种经济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和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利益消长,如果没有劳动者权益的伸张和政府的约束,必然导致劳资关系的不对等、不和谐。不要迷信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优胜劣汰”嘛!党和政府不能对被“汰”的弱势群体坐视不管。从媒体报道看到,有的地方少数劳动者受到残酷剥削,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夏衍在《包身工》中所描述的悲惨景象在小范围内重演。劳资矛盾、劳资利益失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劳动者收入偏低,直接遏制了内需的增长,加剧了出口的依赖,低附加值产品的过度竞争反过来又进一步压低了劳动力价格,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外国消费者的实惠和外资利润挤占了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好了,这样论述毕竟比较抽象,让我引用两个虚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

  案例一:假设一个地方发现了富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100个工人干活,每年获利600万,矿主把其中50%作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3万,这样工人可以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300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房子出现了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卖给工人。工人要吃喝,所以开饭馆,把工人手中的钱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的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几年以后,这里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要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消费是多方面的,于是有了商店,有了娱乐场所。50年以后,这富矿快被挖光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案例二:假设同样发现了富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发,同样雇100个工人,同样每年获利600万,但是矿主只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6000。这些钱只够个人生活,没有钱成家立业。矿主一年赚540万,但是一看这里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不会有什么需求。于是,把钱转到国外,因为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所豪华别墅,还要雇人当保镖。工人干活糊口没有别的需求,没有前途。50年过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如按案例二走下去,未来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令人欣慰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已经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目前在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开始积极努力争取劳动者权益,我市和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资和谐的具体做法和政策……

  “三点主义”好!劳资两利好,劳资双赢好,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之路,是国家繁荣富强之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