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质疑”为何如此羸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00:18 红网

  “在长江上究竟要建多少桥?”在刚刚出版的《新循环经济学》一书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教授对近年来长江上的“建桥热”表示质疑。(10月4日新华网)

  自1957年首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至2000年已经达到31座,到2010年长江上将有60座特大桥。届时,万里长江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1座

特大桥,“赶趟儿”建桥对航运和防洪的危害,相关专家应该心中有数,但为何仅有吴季松教授一人提出质疑?而这个“专家质疑”既不是直面媒体所讲,也不是什么论证会上的慷慨陈词,它来自一本《新循环经济学》,要不是新华网的“提炼”,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晓。

  能称得上专家,必然是某一领域或学科的突出贡献者,专家应唯科学而不唯势利,应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学术权威,应是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者,对于各种伪科学、伪民意及相关的政绩工程、侵民工程,专家不仅要及时质疑,更应勇立潮头,敢于投入“实战”。

  一些地方上马什么项目,开设什么工程,甚至商品涨价、产品上市都要请专家论证。我不知道专家具体怎么论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还没听到几例专家意见“扳倒”原意见的。相反,专家们均会心领神会、密切配合,这哪是什么论证啊,分明就是充当了说客,说的做的均是赞成、支持。专家意见不独立,因为他们不是被“买办”,就是早被世俗所俘虏,哪还敢喊出一个“不”字?

  应该说,制约专家正义之音的“渠道”确实不少,有的的确“难以避险”,但这不是专家群体堕落的理由,学术权威附庸它物,必然成为摆设,甚至被人借用为挡箭牌、杀人刀。个人尊严一旦把持不严,必然被世俗钻空使隙,最终演变成不顾廉耻,惟利是图。

  要让“专家质疑”之音变得“雄奖,进而加快社会进程,诚然离不开社会的健康环境,但根本的还靠专家个人的“自我修炼”。面对伪科学、伪民意,敢于讲真话,善于提建言,这应当是个“基本功”。而在世俗面前,即便没有“大声斥责”的勇气或机会,最起码也该做到别吱声,不乱言,不当说客,不做附庸。只有从人格尊严上延伸学术权威,这样的专家队伍才能“转危为安”,其正义之音才不会如此羸弱,社会的发展也才会因“专家论证”的不缺席、不伪善而更加精彩。

  (稿源:红网)

  (作者:周稀银)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