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性恋课程火爆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9:00 每日新报

  开先河复旦大学设公选课听课者爆棚教授称“扫盲”单炜炜

  离上课还有近 1个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

  孙中欣 (女 )和刘雅格正在上课。

  9月7日晚间,距上课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的507教室座无虚席,甚至教室窗外都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媒体记者和一些社会人士。18点30分,随着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孙中欣教授走进教室,备受社会关注的《同性恋研究》本科生公选课正式开课。

  “这门课是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只有100个名额,但前来听课的学生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孙中欣教授说,课程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是因为同性恋的学问和同性恋者一样———“藏在柜子里”。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尽可能地减少歧视和偏见。

  提前四小时占座拿 DV录音机上课

  选修这门课猎奇还是好奇?

  孙教授的助教陆晶婧告诉记者,每周两个课时的《同性恋研究》课程,占两个学分,从9月7日开课到现在,每次上课时教室都挤满了人,有人举着录音机录音,有人拿着DV录像。公选课的另一热门科目———网球课的报名也如火如荼,但在学校的BBS上,却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公告———愿用自己所拥有的网球课名额来交换《同性恋研究》的名额。100个名额显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一些同学纷纷找到社会学系,希望开设课程的社会学系能够增加选修学生的名额。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助教陆晶婧表示不会增加名额。

  世界经济学系的王晨虽然幸运地选上了这门课程,但他却说:“周三晚上6点半的课,我每次都要提前三四个小时来占座,不然很可能要站着听完一个半小时的课。”为什么选修这门课程呢?王晨说自己修的是双学位,第二学位中涉及社会性别和同性恋的一些研究内容,平时也有所关注,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比较系统和正确地了解相关知识。但其他很多学生是出于“好奇”才选修这门课程的,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多少有点猎奇的心理,毕竟同性恋在公众的视野里显得比较“神秘”。也有人对课程表示不以为然,认为与学业没太大关系,一些知识网络上都有介绍。

  感兴趣“术语”“成因”想辨认身边“不同人”

  不但“纸上谈兵”,还要实地调查?

  在孙中欣教授看来,好奇心也许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关注这个“边缘领域”。作为全校的公选课,期待将这一涉及性取向和性别研究的课程介绍给更多的学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尽可能对这一边缘人群有重新的认识,减少无知引起的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课,孙教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想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以及对同性恋人群的理解程度。

  孙教授介绍了一些同性恋之间的“术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助教陆晶婧说,学生们还对同性恋的成因以及活动地点、生活状态较为关注,还有学生提问,如何去辨认身边的同性恋者。

  助教陆晶婧介绍说,《同性恋研究》课程是双语教学,采取讲座形式,从各个角度做系统介绍。课程拟请李银河、张北川、白先勇等一些研究同性恋文化,或者与其研究有关联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来上课。还有可能邀请拍摄过相关题材电影的导演谈谈自己的理解,以及邀请一些同性恋者“现身说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孙老师摘选了一些研究文章作为讲义,而每一个前来讲座的学者专家也会提前准备文字讲义发给学生。“不能纸上谈兵。”孙教授说,将来还会安排实地调查,让学生实地考察同性恋群体和社会“防艾”公益活动。

  五人选修两千听众学生不会被“感染”

  观念进步还是历史笑话?

  其实早在2003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燕宁教授就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的课程。第一学期开课的时候,只有一名研究生选修,但是听众过百人之多。到今年为止,选修者仅寥寥5人而已,但是听众已逾2000人。

  “我们从公共卫生教育、预防

艾滋病的角度切入,但是同性恋研究和‘防艾’有直接关系。如果对这一人群没有直接的调查研究和接触,一些实际的健康干预工作就会被架空。因此这一领域,还是需要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关怀。”高教授说,当时开课虽然低调,但是作为和同性恋有关系的大学第一课,还是受到不同寻常的“关注”,甚至受到了“课程会感染正常人群”这样的舆论攻击,“同性恋者数量基本恒定,虽有特殊的性取向,但周围人没有被‘感染’的危险。一些言论是知识层面的不足和误解造成的。”

  高教授认为,在本科生中开设同性恋课程的意义远远超过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研究生选择同性恋课程主要是出于专业上的需求,但本科生不一样,他们可以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无疑可以更好地推动同性恋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更大的范围内消除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课程收到一些积极的反馈,有一名学生曾经向高教授表示,学会了宽容和谅解,自己会尽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大三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和网络的一些“知识”相比,这门课程所传授的至少表示了学术界中比较客观和科学的知识。

  “通过课程改变认识,很困难。”孙中欣教授表示,“同性恋研究课程仍处于扫盲阶段,今天课程这样火爆,将来可能会成为历史的笑话。”

  本版撰文新报记者单炜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