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空巢,让我们如此窘迫 6.3万空巢青岛提前衰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4:01 青岛新闻网
空巢,让我们如此窘迫 6.3万空巢青岛提前衰老(组图)
  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恐怕只有冰冷的拐杖伴他走完最后的人生路。张颖摄
空巢,让我们如此窘迫 6.3万空巢青岛提前衰老(组图)
多姿多彩的公寓生活,让众多空巢老人的晚年不再孤独。张颖摄

  市老龄办200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市进入老龄化城市比全省提早了7年。目前,市区独居老人高达11万人,3年内激增2.1万人,空巢户达6.3万户,增加了1万户,即每10户老年家庭就有4户“空巢”,“空巢”户数和“空巢”人数均达到了市内四区的历史最高水平,并已超过了全国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平均水平。

  其中,市南区的“空巢”家庭问题尤显突出,独居老人数已占全区老人
总数的74%,即每10名老人就有7人独居,已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比例。此外,统计数据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现实:在突发意外事故的老人中,90%以上是“空巢”老人。

  自己给自己过生日,不自觉地给儿女摆放上碗筷;如果不出门,连续几天说不上一句话……儿女们大了,为了自己的事业,一个个离“巢”拼搏;而一天天变老守“巢”的父母们,却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缓解心中的孤寂和落寞。

  对于空巢生活,老人们一句“习惯了”,说得简单,听着心酸。但我们还是要忍不住问自己:作为儿女,我们是否设身处地地体味到了空巢老人内心的情感孤独?是否为自己为了事业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而歉疚?而社会该如何关心这一群体……

  邓老太:邻居救了我

  “幸好老邻居及时发现,我才捡回一条命。”想起当时可怕的情景,家住黄台路的“空巢”老人邓老太至今仍有些后怕,“我当时浑浑噩噩,也不知道疼,也不知道饿,想喊也叫不出声来,还以为自己快要不行了。”揪起袖角抹了把眼泪,已近70岁的邓老太断断续续地向记者述说起那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那天晚上,孩子还是没来看我,这都快一个星期了,他们连个电话也没有!”老伴早逝,子女们成家后,也都纷纷搬进了新家,可因为难离“故土”,邓老太还是“固执”地守着那幢比她年龄还要大的老房子,孤独地生活着。然而,时间一长,原本性格开朗的邓老太变得有些自怨自艾,总担心体弱多病的自己成了孩子们的累赘。“我生气了,一晚上没睡着,天亮前,就吃了点安眠药。”哪知,因不小心用量过度,邓老太很快陷入了昏睡中……

  “坏了,老太太不会出事了吧?”次日,发觉一向节俭的邓老太家中的电灯竟亮了一整天,几个老邻居心里有些不安,于是便急匆匆地上楼,来到邓家门外用力地敲门,喊着老太太的名字,但屋内始终没有应答。“我们透过窗缝一望,天啊,老太太趴在床上竟一动不动,身上的被子已经滑落到了地面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几个老邻居仍然心有余悸,眼见情况紧急,他们赶紧联系上了老人的子女,一个多小时后,昏迷中的老人被送往医院。

  小家分化大家

  “小三口”成主流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变动的频繁,导致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客观上促使传统的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并直接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空巢”家庭的急剧膨胀,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市老龄办调研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日前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随着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我市每户家庭平均只有3.1人,最少的才2.4人,“小三口”和“老两口”之家已经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此外,“老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又不为下一代接受,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空巢老人家庭上升的一个根本因素。”

  有专家认为,“空巢老人”的形成,

  实际上就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父母在,不远游”、“赡养父母,事孝至亲”的传统观念,正在分崩离析中。

  70后加快离巢

  旨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守“空巢”也不无关系。计划生育实行几十年,最初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一般来说,这些“七十年代后”的群体更加崇尚个性化的自由生活,结婚后他们大多是和父母分开住,这样不仅使得“空巢家庭”迅速增多,且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中年夫妇将面临着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空巢”家庭生活,成为更年轻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三大“缺”

  长期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市社科院研究员刘同昌认为,缺乏经济和社会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三大问题困扰着当今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

  在近日对195位老人的调查问卷中,记者发现,担心负担不起医、药费的老人竟占到51.9%。生病老年人只有12%的人经常去医院,71%的老人一般不去医院,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人有病不医。

  据了解,在城市95%的空巢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离退休金,月人均收入400-600元,另有1/3的空巢老年人月收入低于400元,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而且水平相对较低。另外,从老年人的月消费支出结构看,仅生活费用和医药费支出就占全部收入的74%,虽然基本能保证日常的生活开销,但尚不足以应付可能存在的养老风险,此外,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月均只有40-50元,因此,“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缺乏的依然是经济供养保障和医疗药费保障。

  “更多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要向儿女伸手,但他们同样也需要精神关爱。”在调查中,25%以上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在精神生活及情感方面极度“饥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更巨大的伤害。但是,忙于学业、忙于工作的儿女们却往往忽视了父母的这份情感需求。

  中国式的情感教育也使儿女们羞于对自己的父母表达心中的爱意。“现在,年轻人赡养老人很多只重于提供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对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关注不够,没有达到‘精神赡养’的境界。事实上,照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亚于解决物质需求。”

  2005年7月,正式颁布的《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中对单独居住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定期探望,并为其安排生活必需品,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进行了规定。然而,虽然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但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上的慰藉义务时,应当承担何种责任,法律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获得渴求已久的“精神赡养”,近年来,一些老人不得已和子女打起了官司。“如果从司法层面上解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立法部门是否可以出台相应司法解释,比照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进行处理,如此一来,或许可以达到老人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目的。”

  关注空巢开始起步空巢老人群体是考验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道德体系成败的关键。那么,我们生活的城市在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保障措施与便利服务呢?市老龄委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市的115万老年人中,80%以上的家庭仍沿用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

  养老床位供不应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因受社会竞争压力大等诸多因素影响,经常回家看父母已变得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一些空巢老人因为缺乏子女日常生活的照料和心灵的慰藉而进了养老院。据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养老机构60余家,床位共计2000余张,刚刚达到老年人口千分之二的最低要求,但却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空巢老年群体的需求。“如果要兴建新的养老院所,则面临场地与

  资金的双重短缺,养老机构的微利性也使其成为社会投资的‘冷门’。”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一种更能满足空巢老人“恋家”情结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喜忧参半

  “社区关照必将成为未来独居老人关照的重要方式。”自2004年年底,主要针对空巢、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在市北区试点,服务内容涉及生活照料,如帮助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精神慰藉,如与老人谈心聊天、阅读书报、帮忙联系家人等等,如今,该模式已在全市逐渐铺开,并先后培训了近百人的养老服务员队伍,定期为近200名老人登门提供免费送时养老服务,同时社区不少空巢老人也开始自愿掏钱“买”服务。

  不过,由于传统排外心理作怪,加之考虑“隐私”、“安全”等因素,“居家养老”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志愿加盟能走多远

  与此同时,志愿者也加入了关爱空巢老人的队伍。今年,团市委、市老龄办、市民政局、市志愿者协会联合启动了“爱心敲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行动,从社会各界招募的5000名爱心志愿者深入全市百余个社区,与空巢老人签订帮扶协议,定期到老人家中问候探望,陪孤独的老人唠唠嗑,为病弱的老人排忧解难,并及时把老人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向社区反映。

  不难看出,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社区服务、活动中心、临终关怀、养老护理等等,都是社会为空巢老人办的实事好事。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切举措都替代不了双亲对子女的种种精神企盼。(来源:青岛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