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踏访茶马古道:赛过“诸葛亮”的束河皮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6:57 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10月14日电(记者周雷、王长山)在丽江束河古镇,发黄的皮马甲、皮包、皮靴静静地躺在茶马古道博物馆里——这些皮具做工结实,针脚精细;只是做皮具的匠人们早已不在,无法复述一段皮匠故事。

  这些皮具有不少就是当年行走在滇藏茶马古道路上马帮们的必备行头,即使是再寒酸的马帮人,马衣褂、马辔头、皮鞋、皮条索都是不可少的,当年产自云南丽江束河的皮具被

远销到东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地区。

  束河古镇以前被叫做“绍坞希日本”(纳西语:束河皮匠村),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束河的仁里、中和、街尾等村子里聚集了皮革匠336户。束河的皮匠在那个时候,一根钢锥、一把锤子、一张皮子就闯荡天下。

  如今在丽江束河古镇,人们只能依靠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旧物想象一段历史,从被磨得发亮的皮垫子、各种尺寸的锥子、浸泡皮子的旧池子当中,想象一件供给马帮使用的皮夹子、皮袄、皮鞍子如何在匠人的手中诞生。

  在丽江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的街道行走,游客还可以看到一些皮匠仍在使用老式工具制作皮具——牛仔包、法国时装包的变体、新式钱包、牛仔皮帽等等。

  如果仅通过走马观花的方式看看商铺里新束河皮匠的生活,想去了解历史上束河皮匠生活的艰辛是不可能的。正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的:学习皮革手艺,给人做苦工是件苦差事,皮匠们要在不见天日的皮革作坊里成天劳作。

  “先要把一张硬皮子泡在石灰水里,然后用手不断揉搓,搓得满手都是血泡;然后用石刀在皮子上来回刮,刮光皮毛,但是不能伤到皮子。”博物馆的导游向记者介绍旧时皮匠工作辛苦。

  但是正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言,皮匠的生意还是可以做得成规模、皮匠生活同样可以体面。1942年,仁里村的皮匠李习耀吸引俄国人顾彼得的“外资”,创立“皮革合作社”,把大批皮子远销到藏区各地。

  在记者踏访茶马古道的途中,曾遇到许多历史上无比风光的民间匠人,皮匠、木匠、石匠、篾匠、布匠、瓦匠、银匠、铜匠等,许多匠人的技艺都为祖传,在机械复制时代延续祖上的荣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