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六”飞天 年轻人挑大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04:45 中国青年报

  从火箭托举神舟六号升空277秒后,一直到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从飞船入轨到精确定轨、从飞船变轨到天地通话、从飞船调姿到与轨返分离、从飞船返回到落点预报……地面向飞船发出的每一条指令,注入的每一组数据,关键时刻的每一项操作,都是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全程指挥、精确控制。遍布国内外的10个地面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测量船,它们的所有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所有的信息,都从这里传输;一旦出现意外,应急控制决策也将在这里产生。

  这里是天地间联系的惟一纽带,而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中枢,却由一群年轻人挑起了尖端技术的大梁。目前,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85%以上,他们大都是1995年以后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有100多名年轻科技干部已经成长为各个专业的技术带头人,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平均年龄不足30岁,挑大梁的全是年轻人。

  神舟六号“发令员”

  “神舟六号,我是北京!”在神舟六号在浩瀚天宇运行的日子里,这一句富有节奏的浑厚男中音不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响起,并穿越苍穹,向远在神舟六号中的航天员发出一条条指令。

  这个“代号北京”的年轻人,就是年仅29岁的神舟六号飞船飞行试验总调度肖龙。

  作为神舟六号的总调度,从飞船发射场到陆地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从飞船升空入轨到天地通话,从轨道维持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都要由他来下达,而且每条指令都将直接关系任务的全局。必须首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心理素质,而这首先要依靠调度员对任务全系统、全时段、全过程的成竹在胸。

  备战神舟六号的日子里,为了更好地和航天员沟通,让航天员熟悉自己的口令,肖龙多次到航天医学研究所与航天员进行沟通,模拟了“天地间”的对话。为了使自己的发音准确,他读烂了无数张报纸。“10,9,8,7,6,5,4,3,2,1,点火!”随着前方传来的口令,肖龙精心调度着从飞船发射场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测控站、测量船,在他准确清晰的口令中,飞船上升、入轨、运行,顺利到达指定位置……

  “石佛”工程师

  当神舟六号顺利升空、船箭分离的时候,32岁的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欧余军果断地按下发令键,向飞船发出第一条入轨指令。

  这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向飞船发出的第一条关键指令,两秒钟后顺利到达飞船。大屏幕上,飞船在指令下张开两个巨大的“翅膀”,在轨道匀速飞行。

  在太空中,飞船就是航天员的“家”。只有在飞船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舱内航天员才能在太空中开展各项太空试验。欧余军就肩负着控制飞船每个动作的重任。他发出的每个指令是否正确、操作员的每个动作是否及时而准确,都决定着飞船的命运。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给飞船和航天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备战神舟六号的日子里,为了让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飞船,欧余军干脆把行军床搬进了机房。除了睡觉、上厕所,他就寸步不离地“钉”在了电脑旁。沉浸在数字世界中的欧余军,同事们戏称他像一尊“石佛”。

  神舟六号的摆渡人

  就在船箭分离8分钟时,36岁的轨道专家唐歌实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并发送到各个测控站。9时5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大厅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精确的轨道和控制参数,是确保飞船精确返回的关键。由唐歌实主持的轨道确定系统及软件,在载人航天测控任务中定轨精度达到百米量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三十年来的重大突破。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他和同事们提供的落点预报结果与飞船实际落点仅差420米,为搜救人员及时到达返回舱着陆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航天员的安全。

  “用数据说话的人”

  33岁的轨道专家刘成军,是神舟六号数据注入的主要负责人。

  注入数据生成工作不仅技术性极高,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全局性的灾难。在飞船运行中每隔3圈左右注入一次数据,意味着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这不仅是对刘成军技术的一个考验,更是对意志的考验。每次执行任务,他至少有150多次数据注入任务,修改指令近万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堪称一个奇迹。

  在北京中心执行神舟一号留轨舱飞行任务时,刘成军与负责留轨舱的同志们一起,会同飞船系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留轨任务飞控方案。一天,留轨舱姿态出现异常,刘成军在测控站两次跟踪之间赶写程序,计算所需参数并生成,赶在留轨舱出境前将数据注入到飞船上,使留轨舱恢复了正常。

  “完美主义者”

  执行神舟六号任务,需要一个完整的总体飞控方案。35岁的孙军和李剑就是这个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他们主要负责载人航天飞控总体方案设计、飞行控制实施与协同和应急飞行控制任务。

  孙军和李剑都是“追求完美”的人。工作的性质,也要求他们必须“完美”。这次,光为飞船准备的应急预案就有上百套———飞船飞行出现异常怎么办?地面测控设备发生故障怎么办?软件程序运行受阻怎么办?计算机出现故障怎么办?……针对种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每一个技术岗位、每一道技术环节,按照“及时发现、准确定位、果断处置、正确处置”的原则,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对策。光是测控软件数据处理,就预想了几百种故障模式,并通过仿真手段反复测试,确保数据链万无一失。

  “我们不能原谅和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让自己一生都不能承受的错误。”于是,在很多人眼里,这群航天城里的年轻人便成了完美主义者的化身。

  本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0月14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