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由傅彪一年两换想到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4:49 南方周末

   郑也夫

  好友史铁生在几年前开始接受透析后,不止一次对我们慨叹:享受到这项治疗后才知道,有钱,人就还能活着;没钱,人就只有去死。

从媒体上得知傅彪去世的经过后,觉得可以发展铁生的认识:有时候光有钱都不行,还要有关系,二者兼备才有生的可能,缺少了一样就只有去死。

我的推论是这样的。中国的肝源紧张,希望做肝移植的人大大超过肝源。傅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换了两次肝,这肯定是常人享受不到的待遇,这必然意味着有的人要等更长的时间,或许还有未及等到便踏上了黄泉路的。

我没有丝毫责

备逝者的意思。求生是人的本能。我如果处在他的情境中,如果口袋里不缺钞票,大约也会急切地申请从速再做移植。问题在于医院和大夫,是怎样在病人中分配肝器官的。如果按照先来后到,傅彪还能这样迅速上手术台吗?如果按照病情需要和对症效果,肝脏移植的最佳适应症是先天性肝脏疾病,其次是肝硬化或乙型肝炎,第三才是肿瘤。肿瘤在肝脏移植后复发的比例很高。傅彪的第一次复发证实了他正是易复发的病症。他为什么能以不太适宜肝脏移植的身份迅速获得第二次机会呢?傅彪的病情公布会上沈中阳大夫说:傅彪经过手术得以“比平均生存延长了半年”,死因是肝癌复发,而非排斥反应。也就是说,手术没有问题,且只能是这个效果。老实说,正是看到了沈大夫的说法,我才产生了疑问。我的疑问不是沈大夫直接解释的手术本身有无问题,而是为什么在肝源紧张的情况下,一个手术正常尚且只多活半年的病人却一年内两次获得宝贵的肝脏。我想,傅彪病情发布会上的大夫们的发言显然只是针对傅彪的亲朋,不是针对苦等肝源的病人。但是如果脑子里有一些公正分配的概念,会感到还有一个如何向其他病人交待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还没有等到肝脏。的确,我也不赞同每一次手术都要向其他病人解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你。但是建立一个公正的制度面对每一个病人,却是必要的。

从网上获悉,专家们也指出了这一问题。今年4月22日至24日,全国300多名知名专家、教授会聚江苏,出席全国第十八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专家们指出:在我国,晚期肝癌准备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至少有1/3以上存在癌栓,这些患者在移植后一年内复发率达80%,3年生存率低于30%。因此,为有癌栓者做肝移植,极大地浪费了供肝来源与社会资源。专家们建议,要在全国推行肝移植手术准入制度。同时,他们也说,肝移植手术并非人人都可以做,要因人而异,不能动辄“换肝”。对于不适合做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如果进行肝移植,不但浪费了精力,手术的质量也不会太好。

我以为,在器官移植上,我国的现状是既患不均,也患寡。听我的一个作大夫的朋友说,国外人体器官并不缺乏。一个来源是活器官的移植(比如活人捐献一部分肝脏给病人)。西方国家此类手术占器官移植的30%—40%,我国只占1%。国外来自尸体的器官也大大多于我们。据说有些国家办驾照的时候就写下承诺,如因意外事故死亡愿意捐献器官。我国现在年交通事故死亡超过10万人。如果这些肝脏、肾脏都能利用,将极大缓解器官需求的紧张。

那时,我也不会对类似傅彪这样的一年两换大发议论。但是在没有打开来源的时候,公正的分配制度的建立仍然是必要的。并且公正的制度很可能会促进器官来源的扩大。因为倘若有办法的人(他们必然在综合社会影响力上高于普通人)不必通过社会的“开源”就可以解决自己的需求,他们就不会对开源有切身需要,从而推动开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